乔尔·斯坦
千禧一代指1980-2000年间出生的人,这一代人一直饱受诟病。在长辈们的眼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游手好闲、优柔寡断……他们很少得到正面评价,但一代人的成败无法单凭喜好来评断。事实上,千禧一代一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应对着。他们乐观真诚,勤思谨行;他们渴望被认可,也喜欢挑战传统,并不一味叛逆;他们有求知欲,乐于体验,对他们来说,新鲜的事物比物质享受更重要……千禧一代在“9.11”的阴影中成年,受到新媒体浪潮的冲击,职业生涯刚刚开始的他们恰好处于缓慢的经济复苏中,高失业率和无止境的贷款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面对这一切,他们不自怨自艾,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未来,他们自信能超越现实和理想,他们是社会未来的依靠和希望。
我马上要做一件老辈们都爱做的事情,指责比自己更年轻的一代人懒惰、自大、肤浅、自私……我的长辈们过去就经常这样评价我这一代(我是70后)。但不同的是,我的指责有据可依,下面就用数据来说话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年龄在20至30岁、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年青人数量是65岁及以上人士的三倍;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代的大学生比1980年代的大学生更自恋。40%的千禧一代认为,无论业绩表现如何,自己每两年应该得到一次升职。千禧一代非常渴望成名,在美国,想成为名人私人助理的女中学生比想当参议员的多两倍,而更多的女生愿意给大集团总裁当助理。千禧一代对自己的伟大和能力深信不疑。美国青年与宗教研究组织发现,60%的千禧一代自行其是,认为自己清楚孰是孰非,并能据此做出正确的决断。
不知能否谓之“幸运”,至今只有十几、二十岁的千禧一代,在电脑与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少了许多“动脑子”的麻烦。目前美国千禧一代的人口有8000多万,是美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的一代人。各国的千禧儿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全球化、社交媒体、西方文化输出以及世界变革的迅雷之势,使得这些千禧儿出奇地相似,却都与自己的父辈貌合神离。即使在家庭传统大过天的中国,互联网、城市化及独生子女的现实也使千禧一代越来越不掩饰自己对个性的追求,他们与西方的同龄人一样,极度自信且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些已不再是富二代的专属特征,一些并不那么富有的千禧儿似乎更加自恋和物质,对技术表现出近乎病态的痴迷。
千禧一代对于权力机构不再狂热崇拜,因为信息革命给了他们更强的能力,在科技武装下的人们获取了与大组织抗衡的手段,进而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对阵局面:黑客与政府,博客与媒体,恐怖分子与国家,视频、应用程序制作者与整个行业分庭抗礼的时代来临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家庭的客厅里,摆放和悬挂的多是结婚照、学校合影或全家福,而现在的美国中产阶级却更喜欢展示自己或爱宠的照片。千禧一代在“唯我独尊”的时代中成长起来,每天每日甚至每时每刻,无不在各类社交和网络媒体中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他们比任何先辈都缺少公民观念和政治意识。
他们自大自恋,自命不凡?
千禧一代的自大自恋可能是上一代人望子成龙培养孩子高自尊心的结果。事实证明,自尊对于找工作或者流连于酒吧很有帮助,但对保住工作或维持人际关系则不然。“这是无心之过”,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自尊:低利己主义之谜》的编辑罗伊·鲍迈斯特说,“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自尊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实际上更好,发生各种各样麻烦的可能更小。只是我们后来才知道,自尊只是结果而非原因。”问题是,当人们试图提高自尊心时,却反而意外地造就了自恋。著有《我时代》和《自恋流行病》的圣地亚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让·特温吉说:“只要告诉你的孩子你爱他们就可以了。孩子们小时候,对他们多一些赞美倒无妨,但当他们过了14岁就不能再这样做了,否则所有的自尊心都会变成失落感。”《新员工管理:从国际视角看千禧一代》的作者之一肖恩·莱昂斯说:“千禧一代对职业生涯的预期很难满足,他们对目前职业生涯的满意度也是最低的,而失望正是危机的种子。”
千禧一代最瞩目的特征还有特权感与自命不凡,被归结为过度自恋的结果。如果你要给管理者上课,先教会他们如何同那些敢直接给CEO发邮件推脱无聊项目的年轻员工打交道吧。英语教师大卫·麦卡洛去年为韦尔斯利高中毕业班做了12分钟名为《你并不特别》的演讲,该视频在YouTube网站有近两百万的点击率。麦卡洛对毕业生们说:“爬山的目的是看到世界,而不是让世界看到你。”虽然千禧一代对于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非常自信,但他们的成长过程并不顺利。他们在少年与成年之间的过渡期被延长了,还因此被称为“啃老族”。20世纪上半期,仅有少部分孩子可以接受到高中教育,大部分孩子十几岁就开始工作,因此每天接触的对象都是家庭或者工作场所中的成人。现在,手机使孩子之间的互动变得频繁。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千禧一代平均每天收发88条短信,与朋友的交往互动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在其著作《最蠢的一代:数字时代如何让美国青年变傻并危害到我们的未来》一书中写道,“同龄人之间的过度交往,无益于智力发展,不利于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的发展有害”。
千禧一代之间的互动前所未有的频繁,但几乎全是在屏幕前进行的。你肯定见过他们挨坐在酒吧里发短信的场景。他们可能看上去很平静,实际上却为担心错过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而深感焦虑。他们中70%的人每隔一小时会看一次手机,许多人时常会出现口袋在振动的幻觉。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及《自我凌乱》一书的作者拉里·罗森说:“他们的这些行为只是为了减少焦虑。”不停查看手机寻求可以带来快感的多巴胺(比如看到有人留言说喜欢自己的更新)会降低创造力。自1966年首次开展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试以来,经过1980年代中期,儿童的创造力分数先升后降,1998年时陡然下降。而移情测试得分同样也从2000年开始大幅下跌,这很有可能是由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过少以及极度自恋所引发的。千禧一代不仅不善于换位思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在领悟他人观点的智力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他们很擅长“包装”自己,社交网站上“朋友”和“粉丝”的数量就像是销售额。这些数字越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也越高。佐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W·凯斯·坎贝尔著有三本讲述“自恋正在世代递增”方面的著作(包括《当你爱上一个爱自己的男人》),他评论“人们在Facebook上就像气球一样自我膨胀”,当每个人都在讲假日聚会和促销信息的时候,你会为了向他们看齐而开始美化自己的生活。
他们与时代相得益彰?
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千禧一代的“自我”其实是大势所趋,而不是相对于前几代人的巨大突变。他们只不过是在努力适应所处的环境。
例如,“啃老族”推迟人生选择是因为他们可以在繁复的职业种类中自由选择,很多工种在过去是没有的,比如社交媒体就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当一个人在26岁前,平均有7份可选工作时,会有人愚蠢到在一家公司从底层做起吗?网上约会、Facebook以及人们的跨国交往能力使人们不再局限于同高中同学甚至是本国人结婚。现代人的预期寿命在逐渐地增加, 40岁妇女在科技的协助下也可成功怀孕,人们可以更为自由地推迟各项人生大事,美国女性的初婚年龄从1967年的20.6岁推迟到了2011年的26.9岁。
诸多选择虽然都可能以失望告终,但仍然值得一搏。“我祖父和外祖父分别参加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战争,一个是飞行员,一个是医生。当你成长于对抗纳粹的大萧条时代,渴望的只有安全和稳定,而现代人所追求的是变化和刺激。”37岁的塔克这样说道。他没有炫耀自己杜克大学的法律学位和律师职业,而是用博客写就自己对美酒和美女的大胆追求并以此为千禧一代树立了榜样。他的博客最后成为了畅销书《我希望在地狱里还有酒喝》,并由独立出版商出版。“每个人都告诉你需要先做什么才会得到什么,而千禧一代并不想这样做。”
互联网为年轻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到那些曾经只有富人才能获取的信息。我成长于1980年代,曾想当律师,因为我知道那是不擅长数学的中产阶级的最佳选择,但是如果进入斯坦福大学,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以前,如果你想成为作家却没有任何出版门路,你只能放弃写作。而现在的情况是,“等等,我知道某个人认识另外某个人”,千禧一代们享受这一切,所以他们更懂得创新、更愿意尝试,也能做出更好的东西。
比较奇怪的是,千禧一代对权威既不尊重也不反感。许多年青人已经将这份塑造“更好自我”的重任移交给自己的父母,即使是最简单的决定,他们也愿意先征求父母的意见。2012年谷歌浏览器广告展现了一名女大学生和父亲视频聊天谈论自己生活细节的情景。“虽然我已经习惯了那种‘父母才不会懂的陈词旧调,但是我的许多朋友的父母都会关注子女并时常与他们交流和分享。”谷歌创意实验室从事商业活动的电影制片人杰西卡·卢美高说,当你的父母也听说唱歌曲,同你一起看你喜欢的节目时,你很难讨厌他们。
事实上,很多千禧一代的家长们都自豪地认为,与其对子女说教,不如与他们形成一种玩伴的关系。著名美国真人秀节目制作人乔恩·穆雷说:“我每天都和13岁的儿子聊天。宠爱在亲子关系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普通人上电视的现象给千禧一代带来了信心,千禧一代会追求他们想要的一切。他们的抱负和野心或许会让人反感。但是我喜欢这代人,我觉得他们有抱负有理想,这没有什么错。”
美国网络红人金·卡戴珊说,其他人对千禧一代的负面看法都是错误的。她很爽快地承认自己并没有过人之处,但她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吸引到同龄人。“他们喜欢我是因为我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生活”,她说,“千禧一代希望与大人物扯上关系,而X一代(生于1961-1980年间的一代人)总是和大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当你不再畏惧名利,比起宣传和广告,你会更在乎朋友的看法。即使你的朋友是个努力赚钱的名人,即使你们的友谊仅仅是一条状态的回复。”
让我们歌颂千禧一代
虽然很多千禧一代看上去都像是过度曝光私生活的卡戴珊,但是比起1960年代的新婚夫妇把朋友哄到家里看度假幻灯片来说,千禧一代在Facebook上分享旅行照片也不那么招人烦。人们在很多方面对千禧一代的责备都和当下正好出现的技术有关。是的,孩子们的确喜欢在课堂上玩手机,但做家长的你们自己不看手机又能忍受多久呢?想象一下,你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却要一直挺到会议结束会是什么滋味呢?
公司企业不仅开始努力适应千禧一代的习惯,还在努力满足着他们的各种需求。梦工厂2200名员工中有近四分之一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工作室里年轻人的比例达到了96%。丹·萨特思韦特是人力部主管,他在这一行已经干了23年。他说一个公司不能只为员工提供金钱报酬,还要为员工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在梦工厂工作期间,员工有机会参加摄影、雕塑、绘画和空手道培训班。当一名员工指出空手道和柔道并不一样的时候,萨特思韦特对他的直言不讳虽感震惊,但马上新增了柔道课程。
千禧一代有能力也有办法与传统雇主达成妥协和共识,从而得到更好的酬劳。有着15年陆军征兵经验的加里·思迪泰勒对千禧一代赞许有嘉,“千禧一代有着他们的长处,15年前我第一次征兵面对的那批新兵,他们只知道执行命令,而千禧一代在执行前会先思考,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他们会这样说,‘我要去做这件事,然后再去做那件事。”
就连研究自恋的心理学家们都对千禧一代赞不绝口:他们不再热衷于冷嘲热讽,也不像X一代那样容易倦怠。“他们的乐观和自信让我大为震惊。”Vice公司43岁的副总裁肖恩·史密斯这样说。他的公司由面对X一代的印刷出版业务转向面对千禧一代的网络视频业务。千禧一代更能接受差异,更包容,这一特点体现在他们对待同性恋、女性和少数族裔问题的态度上,他们乐于接受“人各有异”的观念。运营在线时尚杂志《新秀》的17岁的泰薇·盖文森说:“非主流文化有其存在的根源。无论你是乖乖女还是非主流,都是一种个性。人们不再急于分清彼此,也许这便是千禧一代不叛逆的原因。”
如果还需要为千禧一代正是伟大变革的积极力量提供佐证的话,“最伟大一代”(生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的一代人)的拥护者汤姆·布罗考(美国著名新闻人)也对千禧一代十分推崇。他把千禧一代称为“审慎的一代”,认为他们谨慎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是应对生活的明智之举。他说:“千禧一代宣称要挑战传统。他们在寻找新的、更明智的处事之道。”这一代人历经了克林顿性丑闻、“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经济大萧条以及“阿拉伯之春”,但是比起他们对于个人成功的无限憧憬与自信、阳光、积极向上的态度而言,那些只不过是可怜的残冬罢了。
因此,千禧一代并不完全像我们开头说的那样浑身缺点,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他们认真而乐观,接受现有的体制。他们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和行动家。他们的世界没有领袖。他们渴望得到不断的认同——他们在试衣间里甚至还在拍照分享。他们害怕错过任何东西。他们对名人有着狂热的痴迷,但不会远远地崇拜他们。即使相信上帝,他们也不去教堂,因为他们不想成为传统和惯例的化身。如今30岁以下的美国成年人有三分之一没有宗教信仰,这一比例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比起物质财富,他们更向往新奇的体验。他们时尚而保守,并不总是充满激情。他们见多识广,但是并不浮躁。他们讨厌约瑟夫·科尼(乌干达游击队首领,被控犯有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却不会对其采取任何行动。他们对金融业持肯定态度。他们不乱花钱,虽然学生贷款奇高无比,但是信用卡债务却比上一代人少——虽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住在父母家里,刷着父母的信用卡。他们离不开手机,但讨厌用它打电话。
千禧一代不仅是史上人数最多的一代,可能也是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和概括总结的最后一代人。一部分千禧一代现已为人父母,“千禧二代”已经开始让父辈们心生敬畏,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加优越。这些孩子们也早已习惯于镜头下的自己,似乎一个普通的1岁美国男婴的照片数量就已经超过了17世纪的法国国王。
我们参照数据历数了千禧一代的种种缺点,自恋、懒散、自命不凡……但是一代人的成败不是由数据来决定的,而应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应对挑战和危机的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我们的看法。千禧一代是一群有着乐观精神的伟大开拓者,还是当现实与理想相左时只会痛哭流涕的可怜虫,全在于人们是如何看待变化和发展的。他们是值得信赖与期待的,未来便是见证。相信他们,相信未来。
[编译自美国《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