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中充斥着的凄惨情调

2013-04-29 13:43邢宇夏李大卫
科教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罗生门人性

邢宇夏 李大卫

摘 要 本文以《罗生门》中充斥着的凄惨情调这一侧面为主,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展开了简单的分析、研究。从包含凄惨情调的时间和地点、色调、事件、人性颠倒这四个方面对作品中饱含的凄惨情调做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凄惨情调对《罗生门》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以及作品主题的表现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渲染作用。

关键词 《罗生门》 凄惨情调 人性 “善” “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罗生门》的作者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才能被称为“鬼才”。其历史小说成功地实现了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罗生门》是芥川的第一部短篇历史小说,取材于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作者通过一个仆人丧尽天良走向强盗之路的故事,成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然而,与对人性成功批判相比,笔者认为全文充斥着的无比凄惨的情调更让人难以忘却。也正是这种充斥全文的凄惨情调对本文丑恶的人性表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笔者想对《罗生门》中充斥的凄惨情调这一侧面稍作考查,分析其对深化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1 《罗生门》中充斥着的凄惨情调

1.1 饱含凄惨情调的时间与地点

从《罗生门》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与地点来看,二者均饱含着令人发指的凄惨情调。首先作者将故事展开的时间安排在了傍晚。而且本文所描述的是一个被从申末开始到西时还没停下来的雨水冲刷而来的傍晚。“黄昏渐渐压到头顶,朱雀大路上依旧雨声不断,门楼顶上斜出的飞檐上正挑起一朵沉重的暗云。”作者虽用的文字不多,但却给登场人物渲染出了一个压抑而又阴暗的黄昏。

故事展开的地点是罗生门。其正当朱雀大道,本该是一个象征权力、地位的地方。即使在下雨的黄昏也应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宽广的罗生门下除了主人公——这个走投无路的仆人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同样朱雀大道上没有一个淑女才子,有的也只是来啄食被抛在罗生门的死人肉的成群结队的乌鸦。罗生门的萧条已不言而喻。然而作者通过与京城荒凉景象的深刻对比,进一步刻画了此时罗生门的凄惨场面。甚至人们把“无主的尸体,扔到门里来了”。这样阴森、凄惨的罗生门还有谁敢来呢?在这凄惨的时间、地点,作者描述出的主人公不可宽恕的罪恶更加深入人心,表现的丑恶人性也更为深刻。

1.2 饱含凄惨情调的色调

若把《罗生门》用一幅幅油画来表现的话,整部作品将充满凄惨色调。黑、灰交织的“暗”为主色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赤色的“明”。“明”与“暗”刻画出了阴郁;“明”与“暗”对比出了凄惨。

“从黄昏开始的故事是芥川作品的一个特色”。文学评论家平冈敏夫称之为“黄昏意识”。据其研究:这种意识看到了芥川的“可怜无助的挣扎”、听到了芥川的“绝望的声音”。受“黄昏意识”所支配而展开的《罗生门》注定弥漫着阴暗色彩,注定无法阻挡黄昏过后漫漫长夜的到来。就连夜幕降临之前出现的蟋蟀与乌鸦的的黑灰也为主色调又涂上了一层伤感与阴郁。“门楼顶上斜出的飞檐上正挑起一朵沉重的暗云”又平添了几分压抑与阴森。

除了这种暗淡的黑灰色,作品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便是明朗的赤色。赤色即为红色。红色鲜亮、温暖,象征着吉祥、喜气。此作品中,共出现了两次朱漆圆柱的红色,三次点燃着的松明的火红色。然而,在黄昏与夜色的衬托下,随着“红”色的出现,整个画面却越来越凄惨。 (下转第215页)(上接第195页)

原本象征权力、地位的朱漆大圆柱,此时却是朱漆剥落、色彩斑驳。除了蟋蟀、乌鸦便无他人光顾。这种欲落犹存的朱漆色是人们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次松明之光没有带来光明与希望,反而照亮了仆人从善良一步步走向邪恶的道路。第一次为“楼上漏下火光,隐约照见这人的右脸,短胡子中长着一个红肿化脓的面疤。”这是另一主人公——老婆子登场时的松明之光。也正是老婆子的登场才使得仆人否定了其内心之善,走向了“恶”的世界。“他的憎恶之心,正如老婆子插在楼板上的松明,烘烘地冒出火来。”这是第二次出现松明之火。仆人对老婆子拔死人的头发充满了厌恶情绪。此时的火红色是正义的象征,然而这种火焰却是暂时的。第三次松明之火为:“死去似的老婆子(中略)借着还在燃烧的松明的光,爬到楼梯口,(中略)外边是一片沉沉的黑夜。”在松明火光的照射下,仆人最终选择了做强盗。还用老太婆的理论使之正当化:自己不那样做的话,将无法生存。松明的红光在黑洞洞的夜里显得十分微弱。夜幕下的这抹红与黑夜鲜明对比,渲染出了无比凄惨的色调。

1.3 饱含凄惨情调的事件

《罗生门》这一作品中并没有跌但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在罗生门避雨的仆人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每一件事都凄惨到令人毛骨悚然。

罗生门成了无主死人的归宿。他们“像狗一样,被拖到这门上扔掉”,更为悲凉、凄惨的是,到了白天等待这些尸体们的将是被成群结队的乌鸦前来啄食。作者在一开始便给读者们描述了“乌鸦啄食死人肉”的事件,给整个作品奠定了凄惨的基调,足以让众多读者不由得心中战栗。

在这种凄惨的基调下,作者以顺藤摸瓜的方式描述的环环相扣的事件更令人心寒。流离失所的仆人虽有过走向盗贼之路的想法,但是当他看到“老婆子拔死人头发”时本能地对来婆子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情绪。这正是仆人最为淳朴、自然的人性之“善”的召唤。然而当老婆子向其讲述死去女人生前“为生计,以蛇肉干冒充鱼干卖给别人”这一行为时,仆人深受启发,他剥去老婆子的衣服,最终选择了他曾设想过又被否定了的盗贼行为。这一件惨于一件的事件深刻地表现出了人性之“善”屈服于“恶”;人的道德感逐渐缺少的过程。这种“正当化”了的倚强凌弱的凄惨行为流露出了作品要表现的悲惨主题: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时,人要生存就不能讲道德,要生存就只能选择利己主义。

1.4 饱含凄惨情调的人性颠倒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作品“罗生门”却成功地表现出了人类性格之“恶”,而且这一观点被广泛接受。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悲惨的“人性颠倒”才使作品得以广泛流传。作者笔下的人物也具有人之初的善的本性。仆人在经过一系列“善”与“恶”的斗争之后才最终屈服于“丑恶”的人性。若没有“善”之本性,也不会描述仆人、老婆子将其丑恶行径“正当化”的过程。从主人公的“善”来看,其人性之“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时代背景下滋生的一种“恶”。笔者认为作品中展现的所有惨不忍睹的场景都为这种凄惨的由“善”到“恶”的“人性颠倒”做足了铺垫。

2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罗生门》是一部充满凄惨情调的作品。凄惨的故事情节在凄惨的时间、地点以及饱含凄惨色调的氛围中展开。这种凄惨情调贯穿作品始末,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进展及作品主题的表现都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笔者只是从凄惨情调这一侧面对《罗生门》这部作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要全面把握作品写作的本意以及其对人性的表现笔者将会做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外国文学出版社,1999.

[2] 王晶.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J].日本研究,1997(4):71-74.

[3] 蓝泰凯.略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J].贵阳师范大学学报,2000(2):82-85.

[4] 谷山茂,猪野谦一等编.新订国语总览 [M].京都书房,1998.

[5] 芥川龙之介I II [M].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有精堂,1981.

猜你喜欢
罗生门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工资涨得太快?劳资双方的“罗生门”
三株 人事变动罗生门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功能与人性
论小说《罗生门》的叙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