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风尚在宋代女服中的体现

2013-04-29 12:51张莉周娥
科教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社会风尚民族文化

张莉 周娥

摘 要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服饰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穿戴都有浓厚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代下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服饰文化。本文通过对宋代社会风尚的了解,分析了宋代女服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 宋代女服 社会风尚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1 宋代军事文化背景

历史上的宋朝动荡不安,在军事上相对较弱,直到南宋灭亡,三百余年一直饱受外族欺扰。经济上虽然活跃,但频繁地割地赔地,财政入不敷出,无以延续唐朝的盛世气魄。宋代的“程朱理学”是这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它将儒家理学结合道、禅宗的理论思想,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理学目的是以礼制规范社会,但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社会必然走向保守。服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因此,宋代服饰变得保守传统,显得拘谨、守旧、朴实无华。

2 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女服的影响

宋与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之间既有尖锐的民族矛盾,又有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这种民族文化交流是相互的,也对其服饰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宋代,各民族人民由于往来密切,从而使各民族的服饰及文化都在互相渗透、互相吸收、而使本民族服饰文化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

3 社会风尚影响下的宋代女服特征

3.1 崇尚俭朴

宋政府大力提倡俭朴,反对奢侈。宋太祖“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宋太祖对自己和亲人等严格要求,力求俭朴,同时也要求广大百姓发扬这一传统美德。此外,两宋时期局势不稳,人们也无心于装扮。与唐代服饰相比,宋代的女服趋于保守和拘谨,形成了一种素静、淡雅、质朴、沉稳的服饰风格,无论是款式还是色彩都不如唐奢华。

3.2 突破等级差异

我国各朝各代服饰都有严格的服制等级,虽然宋政府也有一些相关规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其服饰上自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像从前那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统治阶级对于服制的规定。北宋时期,妇女“不服宽裤与檐,制旋裙,比前后开胜以便乘驴”,上层妇女也穿着流行于社会最底层的服装。

3.3 妇女服饰日趋保守

3.3.1 头部的装饰

宋代妇女发式以高髻为尚。皇佑初曾规定冠广不得过一尺,高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在发髻的高度和装饰程度上较前朝都有所减弱,变得更加质朴和简单,追求实用性。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发编成各种样式戴在头上,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卉鸟类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面,有的用漆纱、金、银、玉等制成两鬓垂肩的高冠。宋代贵族妇女用罗、绢、金、玉、玳瑁制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发髻上。宋代妇女喜欢戴真花,以牡丹、芍药为多。她们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鹅黄衣服簪紫花,穿红衣服簪黄花。

“女有故,出中门,必蔽其面。”在宋朝士大夫提倡下,妇女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穿着不再像唐代妇女那样开放和暴露。妇女出门必须戴上盖头,盖头又叫帷帽。南宋高宗时,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期间,见妇女抛头露面,便下令以后女子出门必须用花巾兜面,后人称为“文公兜”。南宋末年,甚至农村少妇出门也要带上皂盖头。宋代的盖头有两种,一种是在唐代风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种是一块大幅帛巾,多为红色,在结婚入洞房时用它遮面。头巾的使用在宋代妇女中也很盛行,额巾就是其中之一,体现了宋代妇女发式倾向于清淡质朴的特征。

3.3.2 服装保守

在宋代理学思想影响下,服饰也要儒雅化,即合乎礼仪。比如有一种叫纱公服的,凉爽舒适,广受欢迎,但因其质量轻薄透明,不合教化,而受到正统理学家的非议,衣服被统治者禁止。宋朝时期,女性服饰趋于拘谨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亦不如以前鲜艳,质朴、洁净为其主流风格。外观造型大多为H 型,以窄为美,代表性服装是背子。背子流行于宋代,其袖管长至于手腕,两裾平行而不缝合,两腋以下开叉。与唐代的宽衣大袖相比,背子窄瘦合体,以直领对襟为主,不施绊纽,或长或短,裙摆修长。腰间系以绸带,并配有绶环垂下。徽宗以后就不系腰带,从而更加舒适大方。“墨绿衫儿窄窄裁”,“窄罗衫子薄罗裙”,“峭窄春衫小”等,都以很形象的字眼“窄”描述出穿着后给人留下的适体感觉。除了褙子外,宋代女性的上衣包括袄、衫、襦等,无论哪种都是以窄瘦合体为特点。能够体现出女性体态优雅的还有修长的裙子,其特点也是以窄为美,腰身细长, 下摆宽大。宋时,裙腰自腋下降至腰间的服饰已很普遍。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裙边微露双鸳并”,“绣罗裙上双鸳带”等都是形容其裙长与腰带细长的。裙式不但修长还讲究褶裥。“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折裙”,描写的就是褶裙。在裙上做褶裥的方法由来已久,大约始于东汉后,但是褶裥都没有宋代细密,而且流行程度也没有宋代兴盛。

3.3.3 鞋的变化

宋朝穿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宋代穿木屐主要在南方,以木制鞋底,绳做带。在妇女鞋中有用红色布作鞋面,在鞋上刺绣,称为红绣鞋,还有用青色布为鞋面料的。红绣鞋也有在前部上翘作凤头样式,起装饰鞋的作用。劳动妇女大多穿平头、圆头鞋。宋代妇女盛行缠足,缠足之风始于五代,是“男尊女卑”突出的表现之一,始于宫廷,后来民间也竞相效仿。脚被缠成细“ 红菱形”、“新月形”,于是出现了新的女鞋。

3.4 色彩淡雅

宋代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之美的影响下,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襦裙虽不像唐朝那么盛行,但仍保留下来。此时的上襦多为大襟半臂,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如“淡黄衫子郁金香裙”、“碧染罗裙汀水浅”,其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总的色彩倾向于清淡柔和、典雅庄重。不再像唐代使用朱红、桔黄等高明度色彩,而是采用浅蓝、粉红、白色、青色、浅紫色、绿色、杏黄色、褐色、藕荷色等较为素淡的颜色,给人一种素雅、宁静之美。

4 结论

在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的影响下,在统治阶层及文人墨士的提倡下,理学思想的推崇,高度重视旧传统和社会规范, 注重理性,注重礼教,使得宋代服饰显得拘谨和保守。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研究不同时代、环境和地域的文化传统,对于文化史及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开颜.服饰—重要的文化载体[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9.

[2] 吴旭霞.宋代的服饰与社会风气[J].江汉论坛,1998.3.

[3] 孙阳.理学对宋代女装的影响[J].装饰,2007.5.

[4] 唐永霞.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5] 余敏.浅析唐宋女装风尚的转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

猜你喜欢
社会风尚民族文化
当代中国社会风尚嬗变态势之历史探究——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坚持和推广在抗疫斗争中形成的良好社会风尚
拾金要不昧
“最淳朴”的社会风尚——“德美屋”内外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