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勇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中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近年来,我校也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促进课程教育与人文理念的有机结合,探索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并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学内容,挖掘人文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每一个的教学内容都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每一节课的内容,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丰富资源,并从中过滤、升华出人文精神的闪光点。如果教师不能够深入吃透教材,并结合实际、有的放肆地设计教学,就会出现浪费教育资源,从而使一次又一次唤醒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良机白白失去。
二、 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唤醒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
总所周知,创新能力是人特有的能力,也是新的时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人们自觉开发的积极运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把着眼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里,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景下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激发他们敢想、敢做、敢说。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成形式,是最活跃的要素。教师应该以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等。我认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去“说”
要给学生说话的权利,给予他们精神的自由,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说。具体操作方式可以以个别提问,或者是小组讨论、对抗辩论,也可是师生对话式的讨论,来了解其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因势利导,一点一点地激活他们的灵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唤醒他们内心真善美的东西,这才是成功的教学。而让学生说真话,自由的说话,归根到底还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只有深刻领会,熟练掌握教材,才知道什么时候让学生说。思想品德课常见的是,一些善良的老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利,在课堂上没有平等地师生交流,缺乏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无从谈起了。
2.要让学生去“做”
让学生去“做”,可以是访谈,可以是体验,可以是交流,还可以是其他方式。这种参与和做的实质是,使学生验证所学知识和原理,进而灵活掌握知识,深化知识,获得觉悟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氛围的关系,学生必然有一些自然和人性的流露,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只有恰当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激起他们的共鸣。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最能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性。
3.要让学生去“学”
组织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可以采取启发、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过程,把枯燥的思想品德课程变成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训练课,将学生发展思维的要求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又开创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使学生敢于说话,敢说真话。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完善。
三、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我校提出了要创办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特色学校。为此,学校增设了许多颇具人文特色的硬件设施,也要求教师在每一节的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发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人文意识,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
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不仅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知晓其他几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既要有人文学科的素养,又要具备必须自然科学的素养。同时教师本身还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为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态度、乃至为人处世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用敬业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能认真思考问题,让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思想品德课深深在学生的心灵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