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的创新与实践

2013-04-29 11:51胡余映曹宇
科教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大学生党员创新

胡余映 曹宇

摘 要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是大学生党员群体新特点的客观诉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改进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深化要求。新形势下,应本着针对性、渗透性、实效性的原则努力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教育路径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队伍,更是肩负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历史重任。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伴随着大学生党员群体特征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1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的必要性

1.1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是大学生党员群体新特点的客观诉求

大学生党员群体因其年龄和心理特征,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看待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同时,由于年龄轻,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理想信念也存在着不够成熟、立场不足等问题。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党员增强理论认识,提高党性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如何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是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特征对高校提出的新议题。当前的大学生党员群体成长于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开阔的眼界和增长认知的诸多机会,他们有着90后群体特有的个性,独立自主、用于创新;自由民主的环境给他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平台,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站在国际的视角,西方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大学生党员教育必须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从大学生党员的新特点出发。

1.2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传统的高校教育是以班团等基层组织为依托开展的,党员教育也依托于院系——年级——班级的基本组织形式,大学生党员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方法到教育阵地,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环境日益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等新的教育方法逐渐成熟;网络、社区、校园文化等新的教育阵地逐步建立。

1.3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是改进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深化要求

党员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力量,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来,大学生党校承担了党员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党员在党校集中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时政热点。党校学习的集中性、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认识和理论素养。然而,党校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党员的学习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深入。

2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的主要原则

2.1 针对性

长期以来,党员教育主要从群体性教育入手,树立党员的理想信念、传授党的基本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相关政策。这一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党员群体形成了较强的集体凝聚力,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和共产主义信念。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党员群体多为90后的新新人类,个性鲜明、观点尖锐,群体性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忽略他们的个体思想而埋下党内的思想隐患。因此,除了群体性教育,党员教育也应积极探索满足个性需求的新途径,有效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

2.2 渗透性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全体党员的理论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其内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坚定地以共产主义为信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行为准则,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员教育目标的深入性和内化性,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党员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要具备高度的渗透性和连贯性。

2.3 实效性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党员教育大学生党员教育目标具有深入性和内化性的特征,这也对大学生党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履行党员义务、承担党员责任、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是高校一直苦苦探索和追寻的问题。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途径,也应从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出发。

3 大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的新探索

3.1 以“教授面对面”为平台,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

“教授面对面”是指由党员教授及优秀青年教师等组成工作团队,每周定期在“教授面对面“工作室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决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等问题。同时,建立《“教授面对面”活动记录表》、《“教授面对面”成长指导记录表》、《“教授面对面”活动反馈表》等工作室档案,将“教授面对面”制度化、常态化。“教授面对面”创造了师生交流的新平台,把党员教育从课堂转至师生的日常交流,从高深的理论切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从学生党员群体落实到个体,能有效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党员教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践行服务承诺,凸显党员精神。在某高校“教授面对面”的日常工作中,党员教授不仅给予学生们学业指导,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实际困难,他们帮助学生就业,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甚至为学生发放生活补贴。第二,党员教育从个体发展需要出发,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对一的面对面交流,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寻找其思想问题的现实根源,从而有的放矢。

3.2 以“社区党员工作站”为载体,加深党员教育的渗透性

学生社区是当前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道德素质培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大的意义。党员教育也应深入社区,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党性修养。“社区党员工作站”是在社区建立的新型党组织形式,是对传统的党支部、党小组等基层组织形式的有效补充。从运行机制看,学生党员自主管理“社区党员工作站”的日常运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把党员的影响辐射到社区,把党员教育深入到日常生活。从组织建设看,“社区党员工作站”具有区域性、开放性,摆脱传统的以院系或年级党支部为依托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跨专业、跨院系的党员交流平台,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型组织。从工作内容看,“社区党员工作站”立足于“服务同学”,为广大学生党员提供了践行服务承诺、履行党员义务的平台,工作站可开展涉及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多种活动,如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活动、心理咨询、综合素质发展的咨询,社区党组织生活等。

3.3 以“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基地”为阵地,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基地”,是指在党委或党支部的指导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设置的党员教育基地,它不仅为学生党员提供学习的平台,也为学生党员深入了解社会和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机会,更为学生党员贡献社会、服务社会创造了条件。武汉H高校为加强学生党员的国情学习与教育、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在湖北省赤壁市柳山湖镇腊里山村建立 “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基地”,为学生党员学习和服务地方提供重要载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为学生党员建立生动的国情课堂。为了使学生党员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全局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要让学生党员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亲身实践和体验党在国家建设上的伟大成就。H高校把国情学习从理论课堂搬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示范地——腊里山村,定期组织学生党员深入腊里山村开展实践活动,并实行“双指导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党员指导,从而提高实践队员的思想政治水平。

第二,从“学有所用”到“学以致用“,把党员责任履行与社会建设有力结合。学校建立基地,旨在加强党员的国情学习与教育、提升党员责任意识和支持地方建设。通过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走入地方,学习和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成果,同时为地方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政策支持、文化支持、技术支持。学校将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向定位于文化支农、信息支农、教育支农、科技支农等方面,师生党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实施了“三博计划”:“博蕊计划”以腊里山村留守儿童为主体,开展长期的教育和关爱行动;“博睿计划”以腊里山村软实力提升为主体,开展长期的信息支持、科技支持等;“博爱计划”以腊里山村村民和大学生党员为主体,开展长期的爱心文化与国情教育等。

第三,从“实地调研”到“网络共建”,将基地建设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为了实现“学生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基地”的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学校一方面做好实地调研工作。每年安排一批学生党员赴腊里山村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调研,积累一手资料和信息,并将此作为学生党员帮助地方建设与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依据。另一方面,实行“网络共建”。为腊里山村建立村级官方网站——“社会主义新农村——腊里山村”,以网络为平台,把腊里山村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果呈现于网络上,把腊里山村的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向外推广,树立腊里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象,同时帮助腊里山村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政策、文化、资源开发等信息“引进来”。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2004]16号文).2004.10.

[2] 肖剑忠.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实现途径[J].党建研究,2008(1):60-61.

[3] 杨晓慧.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析[J].思想政治研究,2010(1):8-9.

[4] 季卫兵.基于实践体验的大学生先进性教育途径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39-40.

[5]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661.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大学生党员创新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