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贞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学习活动向开放的、探究性的、自主性迈进。对学生的知识储存状况进行激活,促使实践活动的比重得到提高,进一步将高中教育中的多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融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的情况得到加强,合理提升学生分析、发现以及决绝问题的能力,对其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因此,在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本文主要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但在教学中给自主创新的空间得到保留,而且还要求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老师不但要对教材精神进行深入探索,而且还要与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学习基础相结合,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状况,尽可能的将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挖掘,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教育形势进行适应。
素质教育的大规模推动促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科学的对课程进行设计,要求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要求得到明确,作为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应对学习及探索的力度得到加大,对学生的“学”进行关注,将原有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打破。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传统理念进行替代。其次,促使老师和学生得到共同的发展及成长。所以,在高中老师面临新课改时,应必须从原有的经验主义误区中走出,对原有的思想观念进行彻底的改变,将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实现转变,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得到彻底融合,从而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适应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作为孩子的第二任老师,学生的成长直接受到老师整体形象素质的影响。新课程的改革对老师来说是一大挑战,要求老师的素质、责任心以及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作为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的作用不仅发挥着传授知识者,而且还对学生起到组织、引导以及合作的效果。为了使新课程得到更好的实施,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进行积极探索及研究,促使自身数学专业的素质及教育科学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1.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合理判定,明确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生活中,若终身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得到落实,那么学习则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要手段。所以,要求教师应对终身学习的观念进行树立,并对自身所处于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在新形势的作用下,教师的职责对知识传递的作用越来越小,而更多的则是对思考的激励。
2.合理面对竞争及合作。作为促使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竞争过度则会对教师间的合作团结及相互帮助发挥着不利的影响,并导致教师间民主气氛的形成及发展造成制约。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间接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降低。因此,教师应对新课改专题探讨活动进行积极参与,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促使教师自身的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3.对学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对学生实现尊重。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尊重,对学生的一切合理的挫折及失败进行宽容对待。在学生的学习创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败状况应进行关注,鼓励及肯定其存在的学习热情的创造及进取精神,对学生的灵感做到尽量呵护。容许学生存在犯错误及改正错误的机会,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错误及优点都应得到有效的开发及利用。
三、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对课型的不同进行运用。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关键,将数学求知的乐趣被学生发现,将课堂的主动权被学生掌握,进行内容及行程上的改革,将探索性问题替代传统的封闭性及定向性问题。大多数问题中存在的条件、思路以及结论都有较强的开放型存在。因此,其答案的标准不够明确,通常与广泛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该方法对教师的挑战相对较大。所以,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投入力度进行加大。只有教师做到对教材的熟悉度掌握,才能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得到更为明确的效果。
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应对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的课型中进行应用,避免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例如:对于概念课,避免存在较多的变样及花样,否则学生则出现过于对老师的表演进行关注,却忽视了概念的理解及接受,因此,应采用讲授发进行。对于活动课,避免仅通过理解及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应采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或操作的方法进行。通过亲自动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体验及接受。论证课不仅要让学生对公式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解,还要对逻辑推理进行掌握。两者都不能有欠缺存在。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避免对“回到定理、发现公式原始以及出现过程”进行着重强调,对知识的连贯性进行忽略。对于教学内容单调,容易使学生有枯燥感觉存在时,可以通过对故事的引入或比赛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避免只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而造成知识教学的忽略。
四、课堂结构的优化
1.课堂效率的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通常包含:复习、引入、新授、巩固、深化、小结、布置作业等,促使其搭配及排列得到恰当合理。将课堂教学的层次进行有效的设计。而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因素则是对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在对课堂层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实现教与学的全面协调,学生在对初步知识进行获取以后,老师应采用自主练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更深的领会。另外,课堂教学的层次应和教学的目的及要求紧扣,对重点进行清楚的讲解,对教学难点得到彻底的解决,做到有详有略,实现课堂结构的紧凑,从而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的应用。
2.对学生自身的“讲、演、练”进行重视。通常在一节数学课中,应要求学生在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并使其能力得到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传授方法通常都是按照教学及联系相配合进行的,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在课堂中将学生作为主人的目的得到实现。进一步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讲、演、练”得到实现,通过认识及实践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将原有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技能技巧得到形成,实现对知识的合理消化及吸收。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中加入数学开放题
具备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才是促使未来得到发展的关键。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注重。而所谓数学开放题则是指具有不完备的条件、不确定的结论、以及多样化的解题策略等问题。与传统封闭型题目相比,数学开放题的特点大不相同,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其功能具有特定状况。教学开放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交流及合作的机会提供的更多,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创造出的条件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响应的过程,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能够对学生数学意思的培养具有较大作用,最终实现“数学式”思维的掌握。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都是对教师具有较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应严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及方法进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角色得到有效的处理,促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得到有效处理,并将主管意志以及客观条件的和谐进行维护,进一步将教学效果及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合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