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晴
摘 要:本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等创作技法进行研究分析,体现出作曲家在早期创作时期突破古典创作路线的尝试,初步形成个人创作风格特点的探索。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 钢琴奏鸣曲 曲式结构 调性 和声
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14)创作于1912年,这一年普罗科夫耶夫创作了年轻时代最大胆创新的一些曲子,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其中之一。如果说第一钢琴奏鸣曲体现出作曲家延续古典式创作路线的风格特征,那么第二钢琴奏鸣曲则是创新式创作路线的开始,显露出作曲家在扎实的传统创作功底上开始追求个性的创新。作曲家的某些具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如连续快速跑动的具有动力感的托卡塔风格以及幽默谐谑的特点等,都在此首作品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采用了传统奏鸣套曲的四乐章形式,本文主要对第一乐章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
第一乐章采用典型的传统奏鸣曲式,曲式图示如图1:
1、主题材料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对比与融合:
(1)主部主题开门见山的引出,具有快速诙谐的风格。主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三部性结构的划分清晰明确。中段采用没有明确旋律线的固定节奏——音型效果性材料,带有音型律动式的特点,与前后主题旋律形成强烈对比。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等方面特点鲜明,体现出各种突破传统的创新性手法。
旋律特点:主部主题A段(1——8小节)高声部旋律线由上行三度音程的连续上行二度模进构成,与低声部小节首音构成的级进下行的低音层旋律构成反方向的旋律线,如同一个渐强标记,使音乐进行自然的产生不断推进的渐强感;中声部作为和声背景配合高声部来充实音响。再现段(A1段)采用织体变奏再现,高声部与中声部对调,低声部小节的首音由单音加厚为八度音程。
节奏特点:A段高声部跨小节的连线构成的连续切分节奏,打破了2/4的传统节拍的限定;左手快速的八分音符三连音,使两手构成二对三的交错节奏,形成摇摆不定的节拍感觉。B段(7——19小节)高声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节拍规律:,八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三连音的交替出现,加上连续的切分节奏,使B段的节奏更加混乱而使人紧张不安;但左手中声部保持稳定的四分音符均分节奏,使2/4的节拍还是很明确。
和声特点:A段结束于突然闯入的远关系高叠和弦之上,是一个建立在B音上的大属九和弦(即d小调的D9/DD)。B段实际就是这一高叠和弦的继续延伸扩展。右手延续这一高叠和弦的#C和#D音,构成大二度音程的持续碰撞,使钢琴发出类似打击乐的“敲击”效果;加上左手间隔性C持续音,构成围绕主音D的上下方大小二度音,C、#C和#D音,模糊了D的主音性质,这些音的连续碰撞,形成极度不协和的刺耳音响。给人极度冷漠、焦躁的感觉。B段(9——19小节)结尾右手上行推进至d 小调的DDVII7,期待解决,主部主题接着在d小调的主和弦上开始再现。A1段结尾在d小调的属和声上终止后,又在很低的音区上接了一个阻碍下属和弦,这个d小调的IV级和弦,恰好是连接部开始g小调的I级主和弦。
(2)连接部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32——47小节)为模进结构,承接主部阻碍终止的下属和弦在g小调主和弦上进入,四小节为一个模进组,连续下行大二度转调模进:g——f——be——bd;左手反复的固定伴奏音型强调了调式的主和弦与属和弦,右手采用固定音型的反复与模进,并引入自由半音化的上行音阶,形成局部的复调织体。第二部分(48——63小节)为连句结构,中声部出现了二分音符长时值的半音级进的二音旋律E音和#D音,是副部开头的核心因素,右手的小节首音用八度强调了这两个音,并伴随着音乐材料的剪裁和重复,在连接部最后四小节只剩下了反复强调的E音,为副部主题的开始音,同时也是副部e小调的主音;最后通过和弦音的半音上行,引出副部e小调的主和弦。
连接部的核心材料(材料a)是开头八分音符的四音组,下行八度大跳后接下辅助音,这个音型材料在结束部中以及展开部中被发展运用,对组织全曲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左手起和声框架作用的两个反复交替的和声音程(材料b),在展开部中也获得新的表现形式。(见例1,32——37小节)
例1:No.2第一乐章连接部的开头32——37小节:(如图2)
(3)副部缓慢、抒情的音乐形象与主部快速、诙谐紧张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为第二句尾部进行扩充发展的合成乐段。副部主题C句(64——67小节),高声部八度的主题旋律以级进为主,富有歌唱性,在均分节奏的八分音符分解琶音伴奏的衬托下,显得优美平静;节拍也由主部的2/4拍改为3/4,旋律线更加悠长。C1句是C句的织体变奏,主题旋律由八度改为单音,并转入中声部,低声部的分解琶音不变,高声部加了一层与低声部节奏相同的半音级进为主的衬托性旋律,尾部对副部主题的下行半音旋律进行连续下行模进,且用C句开头材料进行扩充。
(4)结束部开头与副部结尾是叠入关系,紧接副部尾部的V7——I的终止式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进入。结构为一个连句结构,6+5+2+2+1+1+1,基本材料为6小节的乐句,紧接着对其进行几次剪裁,逐渐使结构规模缩减,最后成为1小节的乐汇。基本材料的节奏极具特点,由于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和长短节奏型的对比,形成两头松中间紧、摇摆不定的节奏(见下图和例2)。结束部的核心材料(材料c)是16分音符的四音组紧接一个四分音符(见例2,其中16分音符的四音组是连接部开头核心音型材料a的节奏紧收一倍。结束部在和声上主要强调了e小调的主和弦,并在主和弦上终止,使呈示部成为稳定的收拢性结构。(如图3)
例2:No.2第一乐章的结束部开始:(如图4)
(5)展开部对呈示部中的主题材料进行了融合性的发展运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I阶段结构为6+6的乐句及其织体变奏,采用副部主题材料,对副部旋律作合头形式的变化发展,左手配以不断反复的柱式和弦。第II阶段交替采用结束部和连接部的材料,可分为两部分。115——126小节采用结束部和连接部材料a的交替;127——143小节又加入了连接部的b材料,并且节拍转回乐曲开头的2/4拍。第III阶段综合运用了主部、副部和连接部的材料。高声部为副部主题的节奏宽放,低声部采用连接部材料a,中声部则是主部单三部曲式对比中段的材料,而对主部主题(A段)材料则没有采用。展开部的结尾通过两手交替的延留节奏,在#g小调上强调主音#G音,半音过渡到A音,为主部d小调的属音,引出再现部。
(6)再现部依次再现了呈示部中的各个主题材料,只是主部作了减缩,没有再现中段,只再现了主部主题,并采用织体变奏加以变化。配合主副部调性统一,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相应的移调再现,音乐材料的其他方面没有变化。
(7)尾声由主部主题材料连续两次出现,构成复乐段结构。第一次(A段)原形再现了主部主题,结束于d小调的VII/V——V,第二次(A3段)移高八度,音域扩大,伴奏首音变为八度,使全曲在ff力度中坚定的结束于主和弦上。这样的材料安排不仅首尾呼应,结构上平衡,而且又对展开部中没有采用主部主题材料作了弥补,使得全曲的各个音乐材料陈述充分,主题深刻鲜明。
2、调性与和声特点
此曲中,没有采用传统奏鸣曲式一般常用的主副部的调性关系(一般常用近关系调作调性对比),而是把调性对比为d小调与e小调,二者是相距二度的较远关系调。此外,对二度关系调的强调在连接部中也有体现,通过模进构成主音的连续二度进行,从而过渡到副部。这种创新手法在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转调的处理,除了大量运用了模进转调外,巧妙的通过共同和弦转调,典型的一例是,呈示部主部结尾添加阻碍终止和弦作共同和弦转调。此外,通过旋律线的半音进行作调性过渡,引出后调的主音或属音,如再现部之前的半音过渡;展开部中各种隐伏声部的半音进行等,这种半音化手法在作曲家后来的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对传统调性和声的突破还表现在,旋律与伴奏各自强调不同的中心音,造成调性中心音的双重性,形成双调性或者异调配置和声的特点,丰富了和声音响。
如连接部第二部分(48——63小节)作为对副部材料的导入阶段,右手旋律强调了副部的主音E,而左手却在和声上强调F大调的主和弦和属和弦,音型首音构成的低音层始终是F大调主音与属音的交替。形成两个声部调性主音的小二度关系。
展开部第I部分(103——114小节)采用副部主题旋律材料,仍旧延续副部在呈示部中的调性在e小调上开始,开始强调主音E,后来强调了属音B;而左手柱式和弦没有对e小调作和声支持,低音始终持续为C音,使C成为左手的调中心音。
再现部中结束部的结尾在强调主调d小调主和弦的同时,似乎也暗示了副部的e小调,尤其是左手出现了e小调的属音到主音的八度音程连接,对主副部调性都作了总结(376——381小节)。
3、主题发展手法
变奏手法尤其是织体变奏是这一乐章的主要发展手法之一。主部主题的几次出现均采用了变换声部位置的织体变奏手法:呈示部主部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再现段A1段,高声部与中声部位置对调,使主题旋律声部由在A段呈示时的高声部转移到中声部;再现部中主部主题旋律移低八度转到低音区;尾声中主部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又移高了八度,使乐曲在结尾达到高潮。
副部合成乐段的两个乐句同样采用了旋律声部在第二句时转移到中声部,在高声部附加另外的衬托伴奏声部的变奏手法;展开部第I部分两个乐句,第二乐句通过在高声部加入装饰性的琶音和弦,来形成整个乐句的复调织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普罗科菲耶夫早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之一,第二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他探索突破古典式创作路线的开始。虽然采用了传统奏鸣曲式,但主副部二度关系的调性对比,强调二度关系的转调,独特的主题材料构成特征(节奏、旋律、和声等等)都体现出了其突破传统、寻求创新的坚定决心。较第一钢琴奏鸣曲更加成熟,从而更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 徐月初、孙幼兰辑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版
[2]《对浪漫派钢琴音乐的反叛与变异——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研究》 但功浦 《音乐探索》 1998年第4期,19页
[3]《普罗科菲耶夫音乐语言的继承、革新及他的创作风格》 俞海南 《音乐研究》1985年第2期,49页
[4]《普罗科菲耶夫早期创作中的兼容风格》 彭志敏 《音乐探索》 1992年第1期,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