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育精神培育研究

2013-04-29 19:09甘阳
科教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校园文化培育

甘阳

摘 要 本文主要就高校校园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培育进行了探究,首先概述了高校体育精神的涵义,继而分析了体育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高校体育精神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文化 体育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是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社会的道德水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表现了人类的情感、意志、理智、信念和习惯。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本质的、内在的、核心的实质内容,是人的思维、意识、观念在体育运动中的反映。体育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影响着校园的文化生活,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高校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意识的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体育精神能对人产生很大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指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实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高校体育精神则是指一定时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1.1 高校体育精神的涵义

(1)科学精神——因为高校体育活动都是按规则和制度办事,并且通过分析和研究,归纳和总结发展规律。

(2)求善求美精神——表现在对世界观、人生观、体育道德观等方面的价值判断上,它要求师生培养正确高雅的审美意识。

(3)团结拼搏,争先创优精神——体现在师生在体育活动中不畏挫折,勇于竞争,使师生员工形成一定的个性和催人向上的心理机制。

(4)创新精神——高校体育文化是总结、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成果, 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高校的师生都希望创造出符合时代的新体育文化。

健康第一的观念——要想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理想和全面发展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学校以培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己任,一定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1.2 高校体育精神的特征

(1)时代性——一所高校的体育精神,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变迁和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因此高校体育精神应该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2)稳定性——高校体育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使人们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

(3)独特性——高校的独特性是一所高校的体育精神区别于另一所高校体育精神的根本所在。因为高校的历史传统、性质、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实际区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殊的校园体育精神。

(4)渗透性——指高校体育精神能够发生辐射,渗透到校内教学、科研、管理、师生员工的活动和思想观念中,校外生活中。从而促进高校师生员工和社会中的体育精神的发展。

2 体育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体育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必须重视健康观念,培育体育精神。

首先,是转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需要。万物皆有其两面性,体育也一样,既能让人变得强大健康,也会导致人粗鲁。我国传统教育中,将智育和体育相分离了,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智育而忽视体育。甚至当前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对体育锻炼和体育精神正确的认识。

其次,是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在不断上升,但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堪忧,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视力与心肺功能下降,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加之超重与肥胖比重很大,并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因此大学生群体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注重培养健康意识。

再次,是改变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过分地推崇考证和应试教育,学校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当学会了思考,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体育素质作为人类素质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体育精神的培养,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

最后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高校开展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一能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文化意识。二能奠定大学生获取成功与幸福的基础。健康是幸福和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承受着学习、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培育体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抵抗压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三能锻炼大学生意志力。体育锻炼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输赢和竞争,保持其具有永久的活力和不服输的上进心。

3 高校培育体育精神的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其渗透力是很强的,但也是隐蔽的,它能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培育体育精神。

(1)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精神内隐式教育作用。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校园各式体育活动中,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兴趣,进而在体育锻炼中达到情感、精神升华的文化教育效果。当前,全国各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为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契机,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了崇尚锻炼、追求健康的风气,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例如可以设置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传递体育精神。

(2)将体育精神培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工作长效机制。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许多父母只是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副业,即使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也仅仅是为了有健康的身体,体育从来都不是目的,更不用说作为一种精神来培养。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是生活非常安逸的中产阶级也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相比而言,我国在体育精神培养方面是比较欠缺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体育精神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体育精神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更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校园内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

(3)构建体育活动价值体系,彰显体育精神价值。体育精神普遍存在各项体育活动当中,其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往往较为抽象,难以把握。很多高校都没有深层次地挖掘活动的体育精神内涵,就无法做到提升体育精神。所以,应该进一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并根据实际体育活动特征,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就比如“重在参与”这一活动口号,就体现了深刻的哲学含义和丰富内涵。此口号是奥运会发起人顾拜旦首次提出,重在真正的体验和感受,是主动尝试发挥自我潜能、走向成功的过程,绝不能轻言放弃。体育精神并非如同口号和标语,能运用几句话阐明道理,需要在活动时不断深入地解读和探讨。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体育能力具有差异性,因此,细化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建立一套认可度较高的体育活动价值体系,是大学体育精神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4)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自觉意识与行为。体育精神以各种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大学生强身健体的锻炼意识的养成。但体育精神并不是只能靠体育活动加以诠释,培养体育精神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如在受众面广的微博、贴吧和QQ 群中,利用通讯工具本身独特的功能为弘扬体育精神所用。通过微博建立体育微群,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动员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精神的讨论之中,更好地内化体育精神。还可以利用体育明星传播体育精神,体育明星在比赛和训练中的精神能给大学生以行为示范作用,形成有效的引导。此外,也可以利用体育俱乐部、知名企业联盟等方式来培育体育精神,途径的多元化更有利于维持体育精神培养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97.

[2] 闵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特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22-24.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校园文化培育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