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2013-04-29 19:09吴剑
科教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必要性背景

吴剑

摘 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其内涵及其意义和其实施之必要性,方能正确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背景 意义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通识教育的背景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它重在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培养具有远大目标、开拓精神、有创造力、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高层次的人才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更注重的是学科的专业性教育,而在现代教育中,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自提出此观点以来受到了许多世界优秀大学的关注,并在人才培养中加以实施。比如耶鲁大学开展的自由教育,哈佛大学则是以打造通识核心课程闻名,我国的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则通过“通识教育文库”的建立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推荐给受教育者,这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经过多年的认识与发展,通识教育的开设在当今世界的高等学府里已经成为共识,大家的共同目标即是通过受教者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扩展其广度与深度,拓展视野,使其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兼具较为深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2 我国的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随着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所受的关注度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自五十年代以来走过了三个阶段:1952-1978间按照苏联模式打造的专业化教育,这一阶段通识教育从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消失;1978-1995间的从新审视阶段,反省我国的高等教学模式,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作用;1995至今,通识教育经历了探索到重视的过程,通过对当今世界教育潮流的研究,我国教育界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中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导致的现状,认识到大学生“重知识、轻文化、缺素养”等现象,充分认识到只有将通识教育重建并大力发展方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3 在我国实行通识教育的意义

19世纪的不少欧美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的学科分类太过专业,知识结构走向单一化,于是提出并建立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不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要具有探索精神、善于思考,且对其他类型的学科有所涉猎,然后能将不同的知识杂糅融合,并为己用。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两者之间不可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其实是是对“教育”的两种理解。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更多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养成。通识教育不去进行专业的划分,而是将各种文明经典加以呈现,所以它提供的选择也呈多样化。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之所以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身上的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的闪耀,使之成为人类之光,照耀了我们前行的路,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从中小学开始就是以应试的模式存在,进入大学后这种机制的惯性得以延续,是以有学者将我国的高等教育比喻成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相似模式、相似思维,少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力和活力。而世界的发展呈现的多样性、国际化趋势需要我们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使其在人文教育的浸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和自己的专业教育完美融合,打造出既有专业素质又有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人才,才能适应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通识教育 “孕育”出的是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为防止教育的主体自我迷失或自我异化,使教育能够完成其使命,必须通过通识教育,以科学与人文,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人才,才能真正使教育目的得以体现。通识教育可以避免“职业化”和“工具化”倾向。就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强调专业宽厚的知识基础,使专业在精深的同时可以汲取更广阔的发展养分。通识教育的实施可以解决工具化倾向的问题,使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有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对学生人格的教育作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4 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现今教育制度下形成的教育理念的惯性作用使得通识教育并没有迅速地得到教育者的重视。而这种不重视也体现在了受教育者表现的一系列问题:漠视、冷淡、缺乏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愈发表明了在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多元化文化的要求。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整个世界日趋一体化,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不可避免带来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这种碰撞需要通过实行通识教育来进行认识理解以及尊重。在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我们首先要具备宽广的胸怀接纳并欣赏不同的文化,首先就是尊重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以学生学习之心待之,方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同时,也不能去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崇拜。

受教者社会性状异化的要求。当代教育的日趋专业化使知识与人的基本情感、道德伦理的关系开始割裂,使得高等教育中的某些受教者对社会表现出情感冷漠、无视他人、对周遭事物漠不关心、无交流甚至趋向暴力,出现这类问题不得不说我们在教育环节中某些功能出现缺失。面对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使这部分功能得以完善将会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在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增多,这种专业化教育模式的缺点也显现出来。过分强调专业划分,不利于学生知识向多元化的拓展,也不利于对科学文化等日趋频繁的交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一些不适应现今社会的的职业在渐渐消失,而新的职业岗位又在涌现,受教者的认知的改变以及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就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这种形式来实现和化解。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不适应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专多能的多元化人才更符合当今需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途径,满足以上要求就需要通过广泛实施通识教育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王前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2]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涛.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7.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必要性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