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
【摘 要】当一个文盲跟一个教授可以同时掌握一样的信息,最终能说明的——文盲他还是文盲,教授他还是教授。这个时代人们造成的共同错觉是——我们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明白。人们都侥幸地认为只要我知道,就一定会明白的。可你有时间明白吗?信息太迷人了,你还会像一阵风一样,就这么飘来飘去,穿梭于信息天空,不带走一片云彩。浅阅读带给我们的快捷同时,又有什么沉甸甸的东西从中渐渐消退?
【关键词】浅阅读 阅读危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14
浅阅读定义: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走马观花、泛泛而读
什么叫浅阅读?首先阅读对象已经不是书籍,而是五花八门的信息载体——书、网页、短信、广告、歌曲、视频、商品信息……所以可以被感官感知的信息都可以被阅读,因为信息太多,人们根本没时间去阅读和理解,更谈不上阅读与欣赏,它其实是对信息的占有与传播,这时,人不是车站,而是过客。人像风一样在信息面前飘过。比如,你很容易买到很多便宜的书,对你来说太划算了;你可以很容易从网络上知道太多信息,你每天打开365个网页,去浏览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过去人因为拥有知识而变得强大,今天信息因为人的占有而变得强大。
浅阅读的流行,专家郝振省说,“这一方面是由于流行文化的发达,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难以塌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另一方面也与出版物自身的浅化有关。”大量的娱乐、休闲类图书杂志正受到读者越来越多的喜爱。
浅阅读新趋势
(一)从纸质到电子与纸质并存
“目前,最显而易见的阅读趋势变化,是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电子与纸质并存的时代。”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李冰在发言中说,有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出版市场在纸质图书、报纸与期刊销售额全面增长的情况下,博客出版、电子图书、数字网络期刊、手机出版等各种数字出版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近200亿元,网站推出收费阅读,网络阅读在中国已形成一定规模。手机阅读网已有近1000万手机客户端下载。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赫思佳说,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读书率正在迅速增长。上网阅读从1999年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27.8%,7年当中增长率7.5倍,平均每年增长率107%———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曾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读情况做过调查的赫思佳说,高校电子图书的阅读率不断提高。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从2004年11月到2007年7月,学生和老师在线浏览、下载、导航、检索和登录的次数直线上升。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认为,未来的阅读方式除了传统意义读书之外,新的阅读方式迅速增加,阅读趋势向多元化发展。
“纸质阅读力虽然在下降,但是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论坛上说,从深层次的研读、品味、研究上说,纸质媒体仍是简便易带、老少咸宜的一种载体,最能传达细致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一种工具,代表着一种阅读的传统和理念。
柳斌杰说,数字出版物不会完全代替纸质出版物。因此,尽管新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进行瓜分,作为传统阅读对象的纸质媒体的阅读受到冲击,传统出版业受到挑战,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二)从学习性阅读到休闲性阅读
“阅读趋势另一个变化是阅读内容趋向以休闲为主。”李冰说,读者阅读有多种,如消遣、实用、求知、审美、研究、创造等。有人把它分为“学习性阅读”和“休闲性阅读”。当前,人们的阅读方式正从“以学习和工作需要”为主的“学习性阅读”,向“休闲性阅读”转变。
李冰提供的“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表明,以兴趣爱好和消遣娱乐为阅读目的的人群迅速增加,以升学、求职、备考为目的的阅读开始回落。调查表明,市场购买份额前三位的依次是:文学类图书,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和综合性图书。在期刊市场,文化娱乐、文学艺术、时尚消费、家居生活是阅读率最高的前四类。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出版业在内容方面的原创力不足。”柳斌杰坦言,一方面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匮乏,不少出版物内容重复,难以唤起人们阅读的冲动,导致传统出版的消费需求趋缓;另一方面,网上原创的数字内容非常少,选择的余地不大,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垃圾。出版产业的核心是内容。推动出版业的内容创新和资源整合,才能适合阅读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阅读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阅读的另一个新变化,与网络阅读有关。即,人们从以往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李冰解释说,传统纸质出版物作为传统的出版物,通过章节设置、页码标注等方式规定阅读顺序,读者一般是逐页、逐段地阅读。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以“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和“节点为单位的信息输出”表达其内容。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
李冰说,更重要的是,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出版业对信息发表的垄断权。通过博客、电子杂志、网络出版等方式,人人都是内容提供者。新技术使读者不仅网络阅读,而且可以参与网络出版。阅读从单纯的被动接受到逐渐具有了互动的可能性。
(四)深阅读减少 浅阅读增加?
“人们的深度阅读减少,浏览式的浅阅读增加,也是阅读趋势的新变化。”李冰说,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更多更快地获得信息,人们的阅读呈现出浅显化的特点。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名著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的盛行,财经、励志类图书以股市语言行文替代学术说理,以及各地书店中通俗读物多居排行榜前列的现象,都证明人们“浏览式浅阅读”的特征。
浅阅读现象,大势所趋还是文化危机?
支持方:
别视浅阅读为青少年疏远经典的“祸根” (网友:禾刀)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能看到这样对青少年乃至更多群体疏远经典名著痛心疾首式的哀叹,同时言谈中无法抑制住对以网络等为主要载体的浅阅读的反感与痛斥。经典之所以名落孙山,毫无疑问面临着青春书籍和网络作品等“浅文化”的强烈冲击。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个文化包容性极强的社会,经典名著虽肩负文化传承内核的特殊功效,但从来不是也不可能独霸江山,以流行文学唱主角的浅阅读是许多社会阅读习惯的现实。
对于经典名著的地位确不应诋毁与简单抛弃,但阅读经典名著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工作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时代,阅读经典名著无疑需要更加良好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不仅包括阅读时间,还包涵传播方式。
相比之下,青春书籍、网络包括电视等媒体方便快捷,更具时代气息,更容易为人亲近,这是社会进步给公众阅读带来的福音。虽然这些文化的传播具有快餐化,字句远不似经典那般过细推敲,文化营养无法与经典比肩,但这类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阅读选择。更何况,这些新潮的文化更有助于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阅读的“积跬步”呢?
浅阅读确有囫囵吞枣之弊,但阅读也并非就要过目不忘。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所有东西都关乎于时间,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王小波在谈到自己读书体会时,也曾提及读完后往往所忆不深,对于人名等往往忘得一干二净,唯独能够记得大体情节。不过,这并没有妨碍他思想前进的脚步。
浅阅读的兴起客观上挤压了经典名著走进更多人群的机率,更拓展和延伸了公众的阅读空间。对于经典名著的地位当然不容否认,也确应鼓励人们尤其是正处于长知识年代的青少年积极阅读,但不必因此便视浅阅读如猛虎野兽,否则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感乃至反叛,从而弄巧成拙。
反对方:
警惕“浅阅读”过滤掉文化的营养 (郭之纯)
“未成年人最爱读图,渐失对文字阅读兴趣。”这是去年12月12日在上海召开的一个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上,主办单位公布的一项“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电脑游戏、电视和音像制品已成为上海未成年人最喜爱的三种媒体,而传统概念上的课外书籍等已经在未成年人的阅读生活中“失宠”。据悉,许多孩 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却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导致了运用文字能力的大幅度下降。
笔者认为,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这种让人忧虑的变化,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这显然是当前“快餐文化”时代种种世相的一种必然映射。“快餐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浅阅读”盛行———所谓“浅阅读”,即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在这种前提下,无论阅读的内容还是方式都已经和传统的阅读大不相同:内容上,以“无厘头”式的消解、解构为上,或唯以感官的刺激为是,充满了游戏精神及荒诞不经的色彩;方式上则是以动漫、图像等为主、文字为辅。即所谓“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
当然,这些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这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即便是对未成年人来说,由于教育方式弊端的客观存在,当前不少未成年人在学校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压力很大,所以他们选择“读图”等比较放松的阅读方式,也难予厚非。更何况,有时候图片比文字更直观,更有冲击力,其内涵也是文字难以描述和替代的。另外,一些工业化的“文化”借助的“原材料”是很多人没有精力进行阅读的鸿篇巨著,相当于为人们创造了一些贴近这些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机会———虽然只是浅尝辄止,但总归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是,如果这种浅阅读过多地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多到影响其文字阅读兴趣的程度,无论如何这都是需要引起警惕的———我担心这种工业化的“加工”会把真正的文化“滤”走,只剩下一堆看似文化的泡沫。这会不会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文化方面患上营养不良症,甚或是流行起一种畸变了的文化?
浅阅读时代搜索关键词:
标题党
标题党是互联网上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以达到各种目的一小撮网站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其主要行为简而言之即发帖的标题严重夸张,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近期,标题党的风潮越演越烈,应当引起相关人士的密切注意。标题党与浅阅读似乎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越来越浮躁的阅读习惯,使人们对深度阅读失去兴趣,而只看题目读文章的习惯,让标题党越演越烈。
快餐读物
“快餐式”阅读现在基本替代了传统的“深阅读”。这种“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在内容上,是一种“无厘头”方式,大都是以感官刺激为主,充满了游戏精神及搞笑色彩。对于青少年来说,单一的“浅阅读”会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文字表达带来极大的障碍。许多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导致文字运用能力下降。不少青少年说:“很多时候,我心里明明知道该怎么表达,但就是写不出来。
时尚阅读
流行什么读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于丹论语心得》《品三国》等等。不知不觉,连阅读都要像流行乐坛那样,包装豪华,宣传到位,一副势不可挡的样子。
当语文教育遭遇“浅阅读时代”(李泉)
什么时候,当我们还沉浸在为学生阅读时间日益减少而感慨感伤时,一种雪上加霜的现象突然间又朝我们撞击而来。
在2008年第十三个“世界读书日”前夕,《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一篇题为《今天的读书状况有喜有忧》的报道。据权威调查,有八成学生表示有经常阅读的习惯,认为书本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这是可喜的方面。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您经常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阅读?”的选项中,选择书本的人数和选择杂志、报纸、网络的人数看齐。该报道最后提醒说:“这一阅读方式的转型可说有喜有忧,从让更多人通过阅读快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来说是一件喜事,但对于传统出版业以及网络冲击带来的‘浅阅读却令人担忧。”
这种以杂志、报纸、网络为主要媒质的浅阅读习惯,在中学生中似乎不是今日才泛滥。我每三年带一届高中毕业班。近几届,每接收一批新高一学生,我都发现一种奇怪现象:无论上课问答还是课后的随意交谈,学生知识面一届比一届广,包括以前谈虎色变的艾滋病、同性恋等话题,学生们也能侃侃而谈面不改色,表现出信息量大、思维活跃的特点。但是当问及谁读过《家》《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的原作时,却应者寥寥,一届届每况愈下,脑子里储存的古典诗词更是少得可怜,只有教科书里那单薄的10几首。尤其每当由他们来回答对某一篇作品的具体感受时,更表现出一副茫然失措的样子,和他们平时高谈阔论某个有趣话题形成明显的对比。至于他们的作文,越来越充斥着网络词汇,充斥着一些俗不可耐、夸大其词甚至真假莫辨的例子——这些例子在许多流行杂志或励志书籍上随处可见。而真正具有自我个性、自我发现的性情文字悄然溜出了他们的作文。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所谓的“个性”,不外是一种新的“共性”——时尚。就好像,今天的他们几乎人人穿牛仔裤,似乎够个性的了,其实,这种简单化的个性,深究下去,恰恰暴露出他们自我真正个性的丧失,他们内在精神空间的严重缺氧。
而这些粗俗与浅薄,正与他们自小养成的阅读方式息息相关。我了解到,学生阅读的方式,除了网上、报纸上的泛阅读之外,所接触的杂志,最常见的无非是《读者》《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文摘类的读物。几乎没人看过《散文》杂志。这些大众化的阅读源,以及阅读方式的背后,潜藏一种可怕的“阅读危机”:为娱乐而阅读——带着猎奇、消遣、感官愉悦等目的。难道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的风暴已席卷到了这一代人的身上?毋庸置疑,这种浅阅读姿态,缺乏对作品有力的进入,忽略了自我和作者的心灵对话,缺少对人类优秀灵魂的发现和共鸣,也麻木了被文字本身征服的快感。于是,表面上他们见多识广,但这些所谓的“见识”基本属于信息——冰冷僵硬的信息,人的思想、激情、生命力以及文字的魅力不曾被激活。这样的阅读,无助于文字感的培养,无助于精神的增高,无助于人格的滋养。无论电子媒质、报纸、杂志多么发达便捷,它们终究取代不了书本的阅读。厚重的书籍,捧着手上,抱在怀里,枕在脑后,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重量,而是时间的重量、历史的重量,精神与思想的重量。面对现在学生不理想的阅读现状,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我认为现在更特殊的问题不是读书不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要读就要读有文脉的好书。”他所指的好书就是钱理群先生提倡的那种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书。在另一期《文汇读书周报》上,曹文轩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小时候,没别的书可读,只好读鲁迅的书) ,强调了“读有文脉的好书”的深远价值。
相比之下,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实在令人堪忧,课外阅读时间受数理化等学科题山题海的的挤压原本已非常有限,再加上某些出版商为利润而炮制一些迎合学生趣味的垃圾书籍,误导学生的市场消费,更使得学生的“深阅读”习惯的培养变得寸步难行。即使有心,阅读空间也十分逼仄。此糟糕现状的改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但我觉得,整个语文教育首先必须义不容辞地负担起责任,大胆地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以及现当代一些优秀佳作,引导学生超越大众化的浅阅读,向“深阅读”发起挑战。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可以说是一大善举。
此外,语文教师尽可能排除一些外来干扰,包括克服自身功利主义至上的想法,以小小的课堂为舞台,多推介一些有精神底蕴的书籍给学生,教他们辨别书籍的不同品味,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口味。这方面,教师个人的示范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师应是好书籍阅读的爱好者,有“深阅读”的趣味和习惯乃至体验,然后才能将它传染给学生。相反,一个原本阅读趣味低俗或从来只看教参和练习册的语文教师,是无法胜任传播人类文明火种之使命的。从这意义上说,浅阅读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挑战,首先是对语文教师阅读品质的检验和挑战,也是对高品位的语文教师的呼唤。在这浅阅读时代,我们每一位热爱阅读的语文教师,都被赋予了一份重任和使命。
后 记
“浅阅读”,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人们用它来描述一种对阅读的态度、需求和取舍。将我们的时代比喻成是“浅阅读”时代的最大弊端在于,它让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群体简单地认为大家都只在“浅阅读”,大家都在读快餐书,以至于他们对自己不再作更高的要求,对自己本可以具有的高尚审美能力不再作任何培养,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端的阅读层次上。但只有真正潜下心去阅读的人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学问、读出真知。青少年如果也能够秉承这样一种阅读的心态,那最终得到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