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定义时,提到了“卡塔西斯”,但是对于它具体含义的阐释并未详加说明,本文在梳理、探析“卡塔西斯”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它的适用范围:“卡塔西斯”说不仅适用于悲剧,也适用于其他艺术类型,比如音乐、史诗、喜剧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卡塔西斯 含义 适用范围
一、引言
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给悲剧下这样的定义时曾经提到过卡塔西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Katharsis)。”[1]实际上,除了上述关于悲剧的这段话之外,亚里士多德并未在现存的《诗学》中对“卡塔西斯”做更多的解释。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卡塔西斯”进行解释,笔者在参照希腊固有传统观念得基础上,又结合后世的理解,对“卡塔西斯” 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卡塔西斯”的含义
在具体阐释“卡塔西斯”含义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亚里士多德是针对柏拉图否定文艺而提出来的,柏拉图认为,文艺能引起激情,而激情对政治生活不利。柏拉图则认为,文艺能引起激情,也能使激情得到净化,所以文艺是有益的。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析“卡塔西斯”究竟有哪些含义。
(一)宗教说。希腊语“Katharsis”,原意指祛除罪过或渎神的玷污,是宗教崇拜的主要观念之一。亚里斯多德在《诗学》第十七章中提到:俄瑞斯忒撕因弑掉母后克吕泰涅斯特拉而发疯,后来“他因举行净罪礼(Katharsis)而得救”[2]他在这里只是介绍宗教意义上的“Katharsis”而已。
(二)硬化说。硬化说,指悲剧使观众习惯于悲惨和恐怖的景象,以致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就不至于再有激情的波动。通过由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从而导致观众的情感得到净化而变得硬化。这意味着,人们不断地欣赏悲剧,人的情感就会有熟视无睹而变得对悲惨和恐怖的景象无动于衷。这点,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难以得到充分的佐证。但在新古典主义时代则是比较流行的,将净化解释为使心肠变硬,对于怜悯与恐惧的激情自以为常,正如医生看见致命的重伤、老兵面临背水一战时变得漠然一样。[3]
(三)宣泄说。宣泄,是指看到剧中人的所作所为,或听到某种旋律,发生怜悯与恐惧之情,从而自我反省,取得教训,感情得以净化。我们知道,剧烈的感情对于人们的身心是有害的,通过对悲剧的创作或欣赏,可以“借尸流泪”,使心中的悲苦之情得以宣泄,即借同类的感情来排泄同类的感情。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先生的净化说包含有宣泄的意思。朱先生认为:“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总之,人得到净化之后,就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 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4]
(四)陶冶说。罗念生主张应从亚里斯多德的伦理思想出发,去解释“卡塔西斯”的含义。既然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那么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就应是使太强或太弱的情感变得合乎中庸,“使它们成为适度的情感”[5]。悲剧中的“卡塔西斯”作用就是通过反复观看悲剧,把情感培养成为中庸适度的情感。因此罗先生把卡塔西斯译为“陶冶”。
从以上对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的种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内涵的丰富性,我们不必强求定下一种独断的解释。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解释,都肯定了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发生了积极影响。
三、“卡塔西斯”的适用范围
至于随怜悯与恐惧而使情感得到净化的范围,是否仅仅适用于悲剧,也是有争议的。亚里士多德指名提到的确实是限于悲剧,是因为在当时古希腊悲剧发展的成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高峰。笔者认为,喜剧同样具有“卡塔西斯”作用,通过滑稽的表演和情景逗人发笑而使情感得以宣泄。另外,史诗也可以使情感得到净化,因为史诗中同样也具备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情节。至于其他艺术类型,比如音乐,实质上也足以使情感得到净化。在这里,笔者将以音乐为例,来阐明“卡塔西斯”理论不仅适用于悲剧,也适用于其他文艺形式。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八卷讨论音乐的功用时提到“净化”(此处我们且将“卡塔西斯”翻译成“净化”):音乐应以教育和净化情感(净化一词的含义,此处不作规定,以后在讨论《诗学》时再详加分析)为目的,第三方面是为了消遣,为了松弛与紧张的消释。显而易见,所有的曲调都可以采用,但采用的方式不能一律相同。在教育中应采用道德情操,在赏听他人演奏时也可以采用行为型和激发型的旋律。道德情操型的旋律,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激发型的旋律,可以使强烈的激情得到净化;行为型的旋律,能消除人们心中的郁积。[6]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说:“柏拉图也提到过古代希腊人用宗教的音乐来医疗精神上的狂热病,并且拿这种治疗来比保姆把婴儿抱在怀里摇荡来使他入睡的方法。”[7]
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所举的“净化”的例子来看,可知“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是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健康。各种文艺对人的情感心灵都能起到净化的作用,但由于艺术的种类性质不同,所激发的情绪不同,所产生的“净化”作用也就不同。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5]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6]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吴文召(1987-),女,山东东营人,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