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2013-04-29 00:44:03陈光普
农民致富之友 2013年8期
关键词:转型时期城乡收入差距

[摘 要] 本文采用OLS回归估计法分析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我国现阶段不同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政策、制度变迁的作用,具有典型的转型时期特征。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因素 政策体制 转型时期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东西部的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不仅都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扩大,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趋势还是有共识的(蔡昉、万广华,200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经过数年跟踪调查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然而,调查人员认为这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城乡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报告指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财政补贴,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而农村居民却没有这些补贴和保障,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五倍,甚至是六倍。

二、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1.模型的建立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如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教育水平等;也有政策制度性因素,如财政支出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就业体制等。本文实证研究采用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建立的实证模型为:

(1)

上式中t表示年份,X1表示经济增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来衡量;X2表示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X3表示工业化进程,用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和占GDP的比重(%)来衡量;X4表示教育水平,用中高等院校(包括普通高等院校、高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X5表示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用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来衡量;X6表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用二元结构系数(即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来衡量;X7表示农村就业体制,用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年增长率(%)来衡量。在上式的模型中,我们引入了经济因素: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教育水平,同时为了检测政策体制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和保证模型估计的无偏性,我们引入了三个政策体制因素:财政支出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就业体制。

2.模型估计

本文考察的数据样本期间为1978年~2010年,数据来源于2007年~2010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采用的是OLS回归估计方法。

为了检测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变量的不同作用,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我们将样本考察期间划分为两个期间:1978年~1992年,1993年~2010年。这样划分的原因是:第一,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各个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和影响会呈现不同的变化;第二,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粮食保护价收购,并辅之以生产资料补贴,推进农产品市场化进程,这对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在1993年以后中央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增加,开始重视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将样本期间划分为两个期间,可以间接反映出中央的“三农”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和带来的变化。

表1 对模型(1)估计的结果

注:表中数据根据Eviews5.0回归结果得出,其中“﹡﹡”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和5%。

从表1对模型(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性在1978年~1992年与1978年~2010年的样本期间不显著,但在1993年~2010年的样本期间正相关,且显著性水平为1%。这说明1993年之后,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经济发展速度作了大幅度调整,将原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增长8%~9%,开始更加重视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注重效率的提高,而忽视了公平的增长和社会发展问题。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在样本期间1978年~1992年显著负相关,显著性水平为5%,但是在样本期间1993年~2010年和1978年~2010年都不显著,说明在1978年~1992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在其他两个期间对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直接原因是1978年~1992年期间国家执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农村人口在城镇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很少,此时城市化吸收的农村人口越多,农村的低收入人口就会越少,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但是,从1993年开始国家推行了力度较大的户籍制度改革,户籍门槛降低,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增加,这部分人口属于流动人口,还居住在农村,在整个社会中仍属于低收入阶层,因此,此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工业化进程与城乡收入差距在样本期间1978年~1992年,1993年~2010年以及1978年~2010年都显著相关,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5%和1%,但是在1978年~1992年和1978年~2010年的样本期间两者是十分显著的正相关,而在1993年~2010年的样本期间表现出不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在1992年以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因为1992年以后,随着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增加,农民在其中的就业比重大幅提高,这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教育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性在样本期间1978年~1992年和1978年~2010年不显著,而在1993年~2010年表现出十分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拉大了,这主要是因为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城镇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农村教育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或提高的速度很慢,反映出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性在1978年~1992年表现出十分显著的正相关,而在1993年~2010年和1993年~2010年两者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1978年~1992年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原因主要是这一期间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基础设施等事务性的支出,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农民收入的提高,而此时城镇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92年之后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消弱,没有显著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在三个样本期间对城乡收入差距都有显著影响,但在1978年~1992年是显著负相关,而在1993年~2010年和1978年~2010年是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相对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1978年~1992年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在1992年之后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因为在1993年之前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3年以后该比重逐步下降,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因此农民在1993年之前的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比1993年之后要相对小。乡镇企业职工数年增长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在三个样本期间都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数量大,而且就业形式多样,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没有多到可以提高农民整体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另外,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样本期间的调整后的R2都在90%以上,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90%以上可以由样本中的7个影响因素来解释,其余3%~7%可能是一些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歧视性因素,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等。

由于本文所收集的数据属于时间序列数据,一般而言,在做回归分析之前对此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避免所做的回归是虚假回归或“伪回归”。本文通过对三个样本期间回归的残差resid做ADF单位根检验,发现都是在level水平上的平稳序列,且都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具体结果见表1),因此,本文所做的回归分析是可靠的。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简单回归分析提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增长、工业化进程、教育水平,又受政策、制度变迁的作用,例如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不同。因此,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典型的转型时期特征。

2.由于过去注重经济发展,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社会公平问题,导致了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因此,当期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加强社会建设,解决好社会问题,例如,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等问题。

3.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1993年推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大批农民流入城市,但这些人群的收入仍是较低或很低的;城乡受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导致农村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这些都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或推行经济改革时,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措施,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出路问题和后顾之忧,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

4.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民收入,这也是中央“三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不能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等事务性的支出,更多的是转化为农民增收的动力或渠道,如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和来源、提高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等。

参考文献

[1]蔡昉:《扩大就业可以缩小收入差距》,《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3月12日。

[2]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

[3]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4]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距》,《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5]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6]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对外来劳动力歧视的变化》,《中国劳动经济学》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陈光普,男,汉族,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转型时期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乡土社会的人际信任缺失问题研究
现代交际(2016年11期)2017-02-15 12:29:53
转型时期我国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的保护研究
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方式研究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21:04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4:00:07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13:38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08:59
重庆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6:35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消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