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乡土社会的人际信任缺失问题研究

2017-02-15 12:29常亚婷
现代交际 2016年11期

常亚婷

摘要: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基础,乡土社会原本有着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信任体系。转型期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价值观念的重塑对社会成员间的信任模式造成深刻影响。本文从乡土社会入手,通过与转型期社会的比较,分析信任模式的动态变化及其潜在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关键词:转型时期 乡土社会 信任缺失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1-01

一、乡土社会人际信任关系变迁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核心的,村民间的信任是一种熟人信任,关系与人情构建了基本的信任模式,家族、邻里间互助广泛,民风淳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土社会的村落格局和乡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传统的“熟人信任”日益淡薄,而“陌生信任”却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纽带逐渐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的社会资本在减少,传统乡村人的淳朴、热情被隐藏起来,乡村向城市进步带来了信任的缺失。

二、乡土社会人际信任缺失的表现

1.留乡村民间的信任关系

纵观中国乡土,留乡村民间的信任关系呈现双线发展趋势。一方面,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阻隔了村落间的频繁交流,村庄中沿路而建的崭新房屋也打破了原有的差序格局,往日的“房前屋后唠家常”变成了“个人自扫门前雪”,村民间的信任关系日渐微弱;另一方面,留守在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当然,也不乏一些体弱多病,不适合外出的中年男女。在家中壮劳力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在村村民们往往会自发形成互助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那些经常来往的村民间的信任关系会秉持传统熟人社会的信任模式,甚至信任度更高一些。

2.留乡村民与外出村民间的信任关系

随着外出时间的增加,离乡的青年男女们与留乡村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日益淡薄。在留乡村民眼中,外出村民与自己的信任关系更好地表现在物质层面。对于外出村民来说,他们承受着“双重信任缺失”:城市不是他们的家;回到乡村,找不到原有的归属感,成了乡村的陌生人。

3.外出村民间的信任关系

外出人口之间的交往形态和频率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在流出地的分散程度上,流出地不同的村民除了回村相遇或通讯沟通外几乎没有什么交集,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持久疏远加之城市淡薄信任观的长期熏染,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应该是最为薄弱的。

对于流出地相同的村民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信任不过是社会转型和制度安排下乡土社会关系“由农村向城市”的移植。其信任关系会受到原有传统信任基础、在城市的联系紧密度、彼此城市经历、城市信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三、造成乡土社会人际信任缺失问题的原因

1.现代文明对村落格局的冲击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种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博弈,在传统农村向现代化农村即城镇化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新农村的建设从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村落,村民就业方式的改变又使原有的村落文化失去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村庄的形态变化和较高的流动性,使村民逐渐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初级群体。乡土的差序格局逐渐瓦解,传统的熟人社会变得陌生化,失去存在的根基,熟人模式的信任关系也受到严重冲击。

2.城市文化的引入与乡土价值观念的改变

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金钱观念与利己主义的引入,乡土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原本的地缘、血缘关系可以因利益纠纷而解体,失去信任依附的载体,而那些无信任可言的陌生人可以凭借利益最大化、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起短暂甚至长期的信任关系。熟人间的信任模式逐渐向陌生人间的信任模式转变。

3.转型期信任模式交汇更替的产物

传统信任与现代信任两种模式的核心分别为道德信任和法治信任。社会转型时期,长久以来的道德信任模式因不能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备受冲击,现代法律信任模式还在生成之中,且相当漫长。处于这个新旧交替阶段,村民们总是习惯从传统信任的角度观察判断转型期各种现实问题,却处处碰壁,同样也不可能在生成中的现代信任那里找到能说服自己和他人的答案,于是,这种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博弈的迷茫中,便催生了信任缺失。

四、小结

是否可以让乡土社会的居民在保留良好信任基础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发展,如何实现传统道德信任模式向现代法治信任模式的完美过渡,还需要社会各界专家和学者的不断探讨与研究。当然,在目前这个社会转型、制度交替时期,应该充分发挥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努力建立一系列制度规范,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失信行为,同时弘扬传统的道德感,用道德信任弥补法律信任的不足,以保证在信任机制完善之前的人际信任关系相对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汪小红,朱力. “离土”时代的乡村信任危机及其生成机制——基于熟人信任的比较[J].人文杂志,2013,08:98-104.

[2]高星.转型期社会信任缺失问题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3,04:52-54.

[3]张凯.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