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习惯盲区 凸显数学本质

2013-04-29 21:23强震球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倍数因数算式

强震球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的编写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二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启发学生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设计并执教了这一课。

一、“意义建构”与“本质定义”

任务:请看大屏幕,这里有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你能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在头脑里拼一拼,并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拼法。

交流:学生说拼法和相应的乘法算式(屏幕上相机展示拼法和乘法算式,最后留下三个乘法算式):4×3=12,6×2=12,12×1=12。

定义倍数、因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可以写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看算式4×3=12,我们知道4、3是乘数,12是积。乘数和积之间还存在另外一种特殊的关系:12是4的倍数,12正好是4的3倍;4是12的因数。师边说边在算式上用箭头直观表示(如下图):

板书:12是4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举一反三:谁来说说3与12的关系,可不要说反了。根据6×2=12,12×1=12这两个乘法算式,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沟通小结: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中,积与乘数的关系就是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积是乘数的倍数,乘数是积的因数。

提纯巩固关系:给你们两个数,你们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逐一出示)8和2 3和15 3和7 4和0

“倍数和因数”传统上,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概念揭示学生从抽象到抽象,没有亲身经历的过程,概念的获得刻板、冰冷。苏教版现行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用同样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活动入手,提取活动中的研究对象“三个乘法算式”,激活并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进而让学生生动、有意义地建构“倍数、因数”的意义。这种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上,从具体到抽象感知和理解概念,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是一种意义建构。

1.改动手操作“拼长方形”为“想象拼长方形”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有思维。“拼长方形”活动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也都能顺利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再操作不能引起新的思维,也不能生成新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象活动,“短、平、快”直奔研究对象“三个乘法算式”。

2.建立模型,凸显倍数、因数相互依存的本质关系

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客观存在于具体的两个自然数之间。因此,要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系。以4×3=12为例,教学改变原来定义的叙述: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紧扣倍数和因数两数关系的本质——相互依存,直接组块定义倍数、因数,打破“因倍关系”的乘法意识,避免学生把“因倍关系”理解为是三个数的关系。概念揭示的同时用直观图表示,建立模型。练习时改“乘法算式说关系”为“一组两数说关系”,既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更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为下面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铺垫。同时,巧妙处理“0的特殊性”问题,统一因倍关系的研究范围,自然流畅。

二、“为错误而教”与“对话生成”

找一个数的倍数:

(1)学生说一个6的倍数,还能说一个吗?

(2)学生按要求写出6的倍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来。

(3)省略号表示:教师巡视,能全部写出来吗?怎么表示?

(4)确定第一个,有序找:写出来了吗?查一查,6的倍数第一个到底是谁?再查查,第二、第三个又分别是谁?

(5)讨论交流,揭示方法:6的倍数第一个是谁?第三个呢?怎么找的?按顺序从小到大找6的倍数怎么想?

(6)巩固练习:找2、5的倍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

(1)6的倍数会找了,那谁来说说6的因数有哪些?(板书:6的因数有:1、2、3、6。)你们怎么想的?(想除法算式6÷( )=( ),没有余数。)

(2)找36的因数:会找吗?不要吹牛噢!找36的因数,老师也有要求:看谁找得全,没有遗漏;找得快,方法巧妙。开始。

(3)反馈交流,揭示找法、写法:请找得最快的同学谈谈想法。(用除法,一对一对找。一对空开写。)

(4)小结试练:找一个数的因数,用除法,从1开始一对一对找,这种方法怎么样?用这样的方法口答:说出2、5的因数。写出15、9的因数,看谁找得又快又全。

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问题出在写一个数的第一个倍数总把最小的本身遗漏,学生认为一个数的倍数总比自身大。难就难在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1.接纳错误,对话生成

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析:学生受生理、心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作为教师,当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对话场”,放手让学生尝试寻找“6的倍数、6的因数、36的因数”,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发现、完善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彼此分享经验、沟通交流,生成新方法。在错误的校正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2.因数寻找,塑造兴奋点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坡度设置,逐步提高教学要求,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提升解决问题的成功感,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兴奋状态。先找“6的因数”,个数少,学生很容易全部找到,获得成功体验。同时与找“6的倍数”形成对比,让学生初步认识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方法不同,意义也不一样。接着让学生找“36的因数”,熟悉的场景让学生跃跃欲试,激起他们思维的兴奋点,并适时提高要求:又全又快。师生交流,相互评价,学生主动建构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总结方法,提升水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三、“丰富特征”与“启迪智慧”

我们都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了,大家再来找找其他数的倍数、因数。

对比找:①8的倍数有 ,8的因数有 。

②7的倍数有 ,7的因数有 。

③12的倍数有 ,12的因数有 。

填空:①8的因数的个数一定比8的倍数的个数 。

②8的因数不一定比8的倍数

填表:

要全面形成倍数、因数的概念,学生除了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外,还得认识倍数、因数的本质属性。因此教材分段在“试一试”后面安排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个数、最大、最小的特征。教学通常按部就班,学生试找其他自然数的倍数、因数,然后组织观察、比较,交流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显得很突兀,学生“被接收”。“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对倍数、因数内涵的挖掘,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的掌握,更是让学生发现概括特征的需要,总结要有力,从中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自然地释放学生的潜能,开启心智。因此,教学有意设置对比统一的情境:找同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清晰地感知到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个数不同。三组类比练习后让学生“填空”,学生自然聚焦倍数、因数的个数与大小,直观感性。理性概括“填表”,特征明晰,学生总结水到渠成。教学从直观到抽象,学生做中感悟,既获得了知识,更是经历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方法。

回顾全课教学,我围绕“操作与思维”“概念的本质解读”“数学结果与过程”“总结与数学学习方法”等问题不断地刷新思考与实践,把“倍数和因数”的教学设计成教师指导下凸显数学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启迪学生智慧,自主发现、总结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猜你喜欢
倍数因数算式
借助因数巧妙拆分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