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探究

2013-04-29 21:23黄妹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老师

黄妹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大量的阅读能提高写作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这一言论,清楚地指出了阅读能力对于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则向我们阐明了读书具有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作用,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接触一定量的经典名著、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量的要求,这在我国课程教学标准中还是第一次,充分显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地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把它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其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教育体系外的点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等现状,结合实际来谈一谈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一、“软”“硬”兼施,增强阅读吸引力

(一)完善硬件设施,促使人人“悦”读

硬件设施即环境。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此,我们精心设计教室的每一处空间。首先,要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能开口说话。“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读书名言的上墙,经典诗文、学生习作、名人读书故事等在学习园地中的张贴,让整个教室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陶冶性情,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人人有书读。班级中的学生家中或多或少都有课外读物,它们有的已经被学生读过了,有的因为主人不爱读书,一直是作为一种摆设存在着。如果将他们手中的书本集中起来,择优放进班级图书角,这样既充实了班级图书角,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图书应有的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极易受暗示的影响。试想:学生在这样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中,怎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二)营造“软”环境,形成群体性读书风气

儿童心理学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榜样的示范作用,能为激发儿童进行阅读产生较好的效果。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爱读书的“小书虫”,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树立典型,多角度、隔三差五地进行宣传和表扬,不仅能激励他们以更大地热情继续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除此之外,老师也是学生的读书好榜样。当全班同学一起潜心阅读的时候,老师也安静地坐在讲台前,手捧书本,静心阅读,可以起到最好的以身示范作用。这种群体性读书风气一旦形成,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受到这种风气的感染,每个人都会在大气候的熏陶感染下自觉不自觉地有所进步。

二、教给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以后,他们会自发地将这种兴趣转换为一种阅读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学生的行为延伸到课外阅读。但是学生爱读书,并不等于会读书。张洞之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效率,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让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他们的人生。笔者认为,阅读指导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订适宜的阅读目标

1.不同的年段,设置不同的阅读目标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他们在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设置相应的阅读目标,使学生能读会读,在目标的指引下达到效率最大化。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以简单的富有节奏感的童谣、童诗为主题,以识字为目标,同时辅以通俗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为主要阅读题材。中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童话故事为主题,以发现、品读故事中具体描写的语句为目标,同时辅以科普读物、历史故事、人物故事作为阅读材料。对于高年级学生,以探究性阅读为主,发现、学习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方法,主要阅读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

2.不同的个体,设置不同的阅读目标

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的差异,采取适合个体发展的方式。对于阅读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老师要适当提高阅读目标,增加阅读量。对于阅读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老师要适当放宽要求,以跳一跳能达到的要求为宜。

总之,目标的设定既要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的效果,又要以激发兴趣、培养信心为前提。

(二)教给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之门,教师就要进行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开启课外阅读之门的技能。阅读的方法、形式多样,因人而异,但是仍有一些本质的东西。

1.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对于课外阅读来说也是一样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不断思考,这是深化阅读的好办法。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果只知道读书却不会思考,那么读书再多,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毫无用处。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将书本经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汲取书本中的营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2.读写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读与写结合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可以要求学生随时记下阅读时产生的灵感、顿悟和疑问,摘抄阅读内容中的经典语句,写下所读内容的体会等,从而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长久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根据体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材料的体裁非常丰富,有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等,有以写人为主的,有以写事为主的,有写景的,有状物的,不同的题材与体裁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和指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深入阅读。

三、督促激励,磨炼学生阅读的意志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但是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意志是很薄弱的,而且易受暗示性。他们的情绪也不容易受自己控制,不仅做事情仅凭兴趣或者一时冲动,而且兴趣本身也容易多变和转移。如果不长期坚持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它对学生的意志是一种磨炼和考验。所以即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老师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管理,而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长期阅读的习惯。

(一)紧密家校关系,形成督促合力

学生在校的阅读情况老师可以随时掌握,但是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是在家里,因此,阅读质量的高低与学生家庭阅读的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师要和家长经常沟通,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孩子的阅读进程。老师和家长可以就孩子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要求、阅读的内容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沟通,落实检查阅读计划是否被认真执行,使课外阅读能够磨炼学生的阅读意志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期滋养终身。

(二)搭建展示舞台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老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评比活动如“我是小书虫”“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朗诵家”,还可以开展展示活动,比如书签制作、藏书票设计、读书名言的创作、读书笔记的展示等。此外,还可以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历练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总之,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个性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利用教育资源,关注、指导他们课外阅读,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学生一定会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老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们一起读书吧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