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
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为了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学院坚持不移的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重点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
高等学校 本科生导师制 预防医学
近年来,特别是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频繁的食品安全等事件的出现,预防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对推动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在高校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它是英国高校长期坚持的一种教学制度。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尝试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为了推行预防医学人才的创新教育,学院坚持不移的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了客观评价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对预防医学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导师制的意见和建议。下面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就抓好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工作,谈谈几点体会。
一、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绩
1.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
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能够给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意见,并且影响深远。在传统的学生管理上,专业教师只负责在课堂上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一个辅导员要带上百个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并且大多数专职辅导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辅导。而专业教师作为导师,既可以以教育者又可以以管理者的角色出现,在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人生价值、心理问题解决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并用自身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导师制的实施做到了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也是对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
从预防医学本科课程安排的角度来看,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在大五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大五前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机会较少,导师制的实施让学生能早日接触学院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增加了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让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2.学院教师资源丰富,有利于导师制的实施
目前,学院预防医学本科每年招生人数为45人左右,学院专职教师50人左右,85%以上的教师已获得博士学位,98%的教师已被学校聘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根据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4人,有利于保证导师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我院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基本达到师生比为1:1,学院丰富的教师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专业辅导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能尽早进入实验室学习,参与科研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院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优秀毕业论文和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团队的数量增加,学生并积极参与SCI论文的发表。该制度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完善该制度的措施
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调查中发现有48%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保证;40%的学生认为是学院在管理上不到位,没有固定场所或者硬件设施;这说明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制度上还不健全和完善。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首先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导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导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相对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好坏关系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质量。目前,学院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学生评价的方式,学生评价不能全面的反应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学院拟采取导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导师制领导小组评价。学院每学期召开三次导师协调会和学生座谈会(分别安排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掌握学生的反映情况,检查、讨论导师制度实施的情况和存在问题,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指导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每年举办一次与导师制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选出优秀导师予以适当的经济奖励。但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坚固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主观能动性。
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调查中发现有10%的学生一学期只与导师交流过1次,20%学生半学期与导师交流1次。调查其原因发现50%的学生认为是导师工作很忙,联系不上。学院应从制度上加以管理和鼓励,把导师制的考核纳入到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等体系中。在具体实施中要求导师每学期开学两周内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拟定导师制的工作计划,每月导师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指导学生选课、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或申请本科生科研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利用各种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成绩下滑严重的、到课率低的学生,应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协商制定适当的辅导方案并及时实施。导师需在每学期结束前两周,将学生学习与生活表现的操行成绩,送交学院的教务办公室存档。
3.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调查中发现35%的学生认为与导师交流很少的原因是寄希望于导师主动联系自己,学生缺乏主动性。刚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存有松口气的思想,对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不适应,害怕主动与导师联系,从而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互动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主动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行师生座谈会、联谊会或其他集体活动,以增进师生的感情。也可以举行系列讲座,内容可以包含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技巧和规律;情绪调整及对待挫折的法宝;人生志向的确定,规划人生等大学生普遍关心而又十分困惑的问题。
三、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并对本科生成长有积极的意义。学院将不断完善和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积极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争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中,使其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