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光 孟庆男
交往活动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然而,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交往却存在着交往形式单一化、交往范围狭窄化、交往过程形式化、交往结果低效化等不良现象,改变这一现象需要诉求交往理念的更新、交往形式的多样、交往过程的创新、交往结果的有效,而要实现这些,又必须以创设交往情境为前提,以开展交往探究为过程,以实现交往评价为结果。
思想品德新课程 交往活动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交往活动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教学活动,这种活动表征为在教学中进行交往,在交往中进行教学。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代之而行的,应是这种以交往为过程和以交往为中介的多维互动的活动性教学。
一、传统思想品德课交往活动的缺失
(一)交往活动缺失的表现
1.交往形式单一化
传统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有交往,但交往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这看似课堂气氛热烈,但却缺少很多实质性的教学内容。由教师为主体提问形式的师生交往,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在课堂上多次出现一问一答的形式,无疑是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保证学生不溜号而已,实际上达不到形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
2.交往范围狭窄化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等的不同,因而导致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效果上自然也就会存在着差异。而对于教师来说,则更偏爱于成绩优异,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成了教师的“宠儿”,并形成了优势群体,从而在积极参与教学交往中成绩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由于自身条件差而倍受“冷落”,较少参与课堂交往,最后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可以说,交往范围狭窄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课堂教学之中。
3.交往过程形式化
在我国思想品德课堂上交往过程形式化并不少见,单纯为了交往而交往的现象极为普遍。例如,在公开课上,教师会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同时会在课前告诉学生准备好问题的答案。等到上课的时候,学生会在课堂上配合教师踊跃发言。这种看似既有教师提问又有同学发言的课堂,其实只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实际的交往效果并不好。形式化的师生互动,不仅不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反而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
4.交往结果低效化
思想品德课程师生交往形式单一化、狭窄化、形式化,必然会造成交往结果的低效。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往往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根本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只有活跃课堂气氛,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功能,这很显然是违背了开展这项课程的初衷。在课堂上,教师忽略自身引导的作用,学生很少参与真正的课堂交流与互动,必然会造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真正形成。可以说,传统意义的课堂缺少了交往的实质性和真正寓意,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交往的积极性不高,交往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交往活动缺失的原因
1.教师交往理念的更新不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只认识到了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力图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交往模式。但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生交往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缺少开放的理念、沟通的理念、互动的理念,因而关注课堂交往不够,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够。教师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这样德育的内容无法深入学生心中,更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够
在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学生没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而教师则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整体上把握课堂的节奏与进程,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按部就班地配合教师,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机会,来不及提出问题。这样课堂教学也就没有有效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交往效果差。
3.师生交往技能的把握不够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新理念的转变,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师生交往的必要性,但是交往技能却停留在浅层面。有些教师认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学生踊跃发言的过程。实际上这种交往方式根本起不到实质性效果,让学生动起来往往只是让学生嘴皮子说起来,作为教师却很少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与情感的感悟,这样做不但提高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反而会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学生各抒己见固然是好事情,但如果忽略了价值观的教育,不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内心,则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品德新课程交往活动的诉求
(一)诉求交往理念的更新
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引作用,一切教学的改革都会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入手。思想品德课堂之所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是因为旧的教学理念还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思想不断涌入,会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更新教学理念,特别是树立交往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程要树立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新的交往教学理念。这就具体要求教师要摆脱原有旧观念的束缚,注重把德治教育与智育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为围绕问题本身感悟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相互交流感情、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比教师单方灌输式传授更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
(二)诉求交往形式的多样
组织多种形式的交往活动,是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中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享知识的过程,就称不上是真正的相互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般来说,除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外,课堂交往形式还可以分为学生小组与教师的交往,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往,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这些交往形式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交往形式。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因而会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辩论的方式,表达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寻求多种多样的交往形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诉求交往过程的创新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永远都是教师,学生只是扮演问题执行者的角色,师生交往的过程陈旧、单一,毫无创新之处。因而,教师要想改变交往过程简单化的状况,就要从交往过程创新开始。例如,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在上一节课提前布置预习,让同学自己阅读教材后提出问题,每个同学阅读教材时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把喜欢的地方做出标记。再到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先进行讨论,让他们来试讲新课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节课下来,许多问题的提出,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会促使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解除迷惑。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哪些是需要学生自身来完成的,哪些要由教师引导进行的,都要事先充分地设计好。交往过程的创新不是一时间能够实现的,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摸索。
(四)诉求交往结果的有效
进行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使之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无论教师以怎样的授课形式,最终的目的依然是为了学生自身健康发展。进行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交往互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交往活动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然,虚假的互动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的帮助。反过来说,针对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观念的对话交流,不仅不是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可以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问题答案可以多种多样。学生通过思考与想象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更容易激发学生展开讨论,并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至于最终达到交往结果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新课程交往活动的实施
(一)以创设交往情境为前提
以情激情,点燃学生思维的花火。在思想品新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开展交往活动,首先必须创设出有利于课堂交往活动的课堂情境。如师生互动情境、问题探究情境、小组合作情境等。如何创设这一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社会温情”这一课题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这样一组图片:辽宁省某位已婚妈妈,用双手接住了从4楼掉下的刚满岁的幼儿,造成手臂骨折,脑部受损。记者到病房对其采访时,她依旧保持微笑,告诉记者这只是本能反应,在孩子家长来院探望时,明确态度,不需要孩子家属承担任何医药费,被网友纷纷评论为“最美妈妈”。教师可以通过此事提问,让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同学们听到这则故事后,纷纷讨论,很快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发表自己的感想,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情景模式。教师用社会发生的时事去开展课程,更容易、快速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参与课堂讨论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开展交往探究为过程
实践是评价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品德新课程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才能实现它育人育智的最终目标。把思想品德新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社会探究,学会运用思想品德知识,从而提升道德修养。实际上,通过社会问题思辨、判断、辨析是最好的互动与交往学习方式。例如,针对学生个人价值观问题进行讨论:追求时尚是现代年轻人共同的愿望,衣着的时尚,生活的享受,名牌的追求,这些现象无处不在,那么这些问题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经历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对的,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追求的;有人则认为这是浪费的一种表现,可以追求但过于盲目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对于这种不同的观念,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这些进行探究和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比教师只告诉学生结论重要得多。
(三)以实现交往评价为结果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测量的一部分,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对一节课的交往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对此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所取得学科成绩为主要标准,但是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一节课价值,并无太大意义。思想品德新课程开展课堂交往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后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理解问题,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素质。课堂交往活动完成之后,还要对其交往活动的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以获得良好的交往活动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情感的培养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学评价要实现师生的相互交往,突出两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可依据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特点,综合地考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因素,从而使评价的效度得以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要抛弃旧的评价标准的不足,并制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小红.论我国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场与失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2]李海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师生交往教学中需要做些什么[J].传承,2008,(7).
[3]张希希,涂继存.论有效课堂交往及其意义[J].传承,2001,(4).
[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