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
“爱、真、笃、为”是成都师范学院的校训,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作为老师应该怎样理解这四个字的精髓并且在学生工作中融会贯通。
爱心 真诚 笃定 有为
“爱、真、笃、为”,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真正做起来却不简单。我认为,要在学生工作中认真贯彻这四个字的精髓,我们就应该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具备坚定的政治品格和较强的法制观念,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品行端正,诚实,谦虚,公正,廉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为人师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爱——教育的内在要求
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师范教育的主旋律,让爱在当下和未来的老师之间代代相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爱心的教师必须成为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一批好教师会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辅导员就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作为老师,不仅自己要有爱心而且还要促使学生从教后努力培养富有爱心的学生,我认为,爱的教育内涵包括:公正、理解、宽容、尊重、信任、爱护、欣赏、赞美。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爱父母、爱同学、爱朋友、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一切应该爱的人。
我以前有一个彝族的学生,他视打架为家常便饭,而且他们彝族的学生在我们学校特别的“团结”,只要有一个人受了气或者想找人出气,他们就会十多二十个学生一起去打架。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从来没有放弃他,周末的时候请他去我家做客,闲余的时候和他聊天,谈家庭,谈人生,经过和他的贴心交谈,我让他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错误,让他意识到继续像以前那样下去今生将一事无成,让他意识到通过努力自己是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让他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后来,该生不仅没有再去参与打架斗殴,而且还协助老师做其他学生的工作,毕业后,这名学生回到西昌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他说他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当了七年的学生辅导员,我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学生,曾经叛逆的,厌学的,懒惰的,没有学习方法的,迷恋网络的等等,对于这些学生我一直以“爱”为切入点来开展工作,以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为己任,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一节课,管理好每个学生。
二、真——做人的内在要求
追求真理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本身是科学和艺术的紧密结合。我们不仅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还要教导学生真心待人,恪守善良、热情、守信、负责的原则;教导学生真情做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导学生学做真人,有真情、有真知、说真话、做真事。
“选择我爱的,爱我选择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工作中,我一直将立足本职岗位,热爱工作,感受快乐,体会幸福作为最终目的。我认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注重每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把每一项常规性工作都作为教育引导学生的广阔舞台。就我而言,在我开展工作前,我总会先拟出规划,把步骤条理计划好;每次班会或团组织生活之前,我会先拟定好主题与内容;为学生做就业指导时,我会花费很多时间搜集整理资料。晚点名是学生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工作,为了不让学生觉得点名只是一个形式,我坚持每次晚点名都围绕学习确立一个主题,并采用谈话、座谈、多媒体等不同方式开展晚点名。我对辅导员工作的体会是:关爱学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细处着眼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根基,育人为先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任,不断创新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言传身教是辅导员的本份。
我认为,辅导员要善于了解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特点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辅导员应该真诚对待学生,工作中应当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孤残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网络成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进行分类统计,摸清他们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学生本人谈话,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成长环境,与学生干部谈话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情况等方式开展对这些学生的具体工作,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只有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与情绪,真心真诚的关爱学生,师生间才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笃——做事的内在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自己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具有重视细节的态度;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就是此意。没有志向,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为它而奋斗的问题。
法国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强调:“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但对青年尤为重要。人生进入青年时期,生活之路刚刚开始,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生活课题。需要人生的指路灯,这就是理想。青年时期是理想的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远大的理想像太阳,惟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量;远大的志向像灯塔,惟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
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和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毛泽东15岁就“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立志让祖国“富强、独立起来”,他把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青年时期就立下志向并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青年应当不断学习,像历史上有作为的人们那样,珍惜青春年华,立下符合社会需要、适合自身情况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不管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多大的困难,不管理想的目标离我们有多远,只要我们的理想是科学的,凭着笃定的信念,在脚踏实地不懈地奋斗中,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四、为——社会认同的内在要求
有为是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立世之本,是社会认同的前提。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勇于进取、心怀天下是学生有为的标识;创造知识,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学校有为的标识。
在大学校园中,很多同学只有美好未来的蓝图,而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期望成为专家、能人,但在学习上却不肯下苦功夫;喜欢谈论理想、前途,却没有脚踏实地地去付诸努力,总是幻想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样的人,往往一天一个理想,始终徘徊在现实的此岸,永远到不了理想的彼岸。毫无疑问,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一个一个地实现近期目标,逐渐积累,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为的人。
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顺境和逆境,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个有为的人还应该正确的面对顺境和逆境,执著追求的人总会经历顺境与逆境等不同人生境遇,并感受着顺逆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
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不必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才能成为一个有为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灿烂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16号).2004-08-26.
[2]江丽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湖南:湖南大学,2007.
[3]刘荣军.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