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采用本科当代文学教材给专科学生作教材,教师讲授时,宜于减少头绪,精简章节:讲好引言,勾画轮廓;全面规划,精选作品;抓住特点,重点分析。这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当代文学 头绪 引言 作品 特色
笔者近些年给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学生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因难于找到合适的专科教材,经集体商定,只得采用本科教材。但专科的当代文学只51课时,不如本科有72课时;学生基础相对低一点,不如本科学生基础扎实。这无疑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如何既让学生充分利用本科教材作为基本参考书,又解决好课时较少,基础略低的矛盾呢?笔者采取了如下四种方法,通过多次实践,觉得效果还比较好。
一.减少头绪,精简章节
本科的当代文学史教材,已出版许多种,一般开头为绪论,然后基本按时序分为四编:新中国诞生至1976年为第一编;1976年至1985年为第二编;1985年至今为第三编;外加台港文学,为第四编。每编的第一章均叙述“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与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或二节或三节或四节,甚至多到六节;每编的第二、三、四、五、六章,分别评述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报告文学,“章”之下也都分为若干“节”;每章第一节均为概述。这样,仅“思潮、运动、发展态势”就有四章,各种文体的作品概述就有大约18-20节,头绪纷繁,篇幅很大,讲授起来很要时间,专科学生阅读起来也难于把握。
笔者将绪论与占四章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加以取舍,略作补充,合并为“引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这是借鉴著名作家、学者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的方法。《简编》将现代文学运动、文学社团、文学思潮等都归入“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轮廓”。
唐弢的《简编》在“轮廓”以后,全书的十之八、九专讲作家作品。《简编》考虑到现代文学有鲁、郭、茅、巴、老、曹、艾、赵等公认的大家,故分别设置这八大家的专章。笔者想,当代文学尚无这样公认的大家,姑列为六章,分别评述当代文学60年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数量最多,划为两章,分别评述1976年以前与新时期的创作),每章第一节简明概述该文体创作的全貌。
二.讲好引言,勾画轮廓
笔者在“引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轮廓”中涉及到了诸如:“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当代文学的分期;当代文学的方向;当代文学运动;当代文学思潮;分别加以或详或略的论述或叙述。
关于第一个问题,采用了洪子诚的见解:“‘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的这一范围之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的问题,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型来予以解决。”按照这一界定,笔者对港台文学一编采取了折中办法,即:不具体展开,仅只作为常识,用一、二课时简要介绍。
无论中国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在绪论中,总是将历史分期作为最后一个问题。当代文学却不然,在界定中国当代文学的含义之后,必须给予分期。因为当代文学诸多重大问题无不与分期紧密相关,离开了分期,都不可能阐述明白。“按学术界一般的分法,新中国诞生之后的大陆文学以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为标志分为头27年(1949-1976)和新时期(1976-)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头27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迥然相异的历史走势。”
正是这“迥然相异的历史走势”,使当代文学方向、当代文学运动、当代文学思潮在两个历史时期呈现出各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风貌:
前期,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是“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这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现实的偏狭性日益严重,加上与之并行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或“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的推波助澜,终至陷入了“极左”的泥淖。新时期,党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矫正了过去的偏狭,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大大解放了文艺的生产力。这是一个要在前后对比中特别加以强调的问题。
前期,曾先后发生过一系列的批判运动,如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学思想的批判,1957年对文艺界右派的批判,1958年到1960年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1963年到1964年对《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电影的批判,1965年以后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6年江青勾结林彪炮制《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对建国以来所有好的和比较好的文艺作品的批判。新时期,这些批判运动通通彻底平反,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虽也曾出现过如“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等运动的发动,但规模、程度均极为有限,且很快复归于平静。关于历次批判运动,只需简要介绍,无庸具体展开。
前期,先后出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宣传声势很大,但无被公认的作品,且大约三、四年后即遭到质疑。“文学是人学”思潮,看重客观存在着的人性、人情,承认人道主义,发表了一批很受欢迎的如宗璞的《红豆》、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作品,但很快理论与创作都受到批判。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思潮,舆情热烈,然理论上无新内容,创作上无成功实践。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代这一阶段,真正为人们认可的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及属于这一思潮的《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与话剧《关汉卿》等创作。新时期,先后出现或同时存在的思潮有:现实主义思潮的回归,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文化寻根思潮的出现,新写实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各领风骚,多元共存。都发表了一批作品,或产生过普遍的轰动效应,或为一小部分人所热捧。因数量很多,将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报告文学分别概述或重点评述。
三.全面规划,精选作品
本科当代文学教材,有的在目录上即列出140多名作家,有的在目录上列出近80篇作品。笔者认为,作为专科,仅51课时(长假或小长假至少减去2课时),在概述了五种文体的创作全貌的前提下,能评述50多名作家及其一篇代表作品,就可以了。这是就全面规划而言。
至于所谓“精选作品”的“精”,因为是从“史”的意义上叙述当代文学,不可能是绝对的,而只能是就文学文体、发展阶段、文学思潮、作家个体、题材主题、艺术风格、社会影响等几个角度审视作品,综合考虑,选取各个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或比较好的。下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第一章前期小说。前期的短篇小说,选讲赵树理及其《登记》、孙犁及其《山地回忆》、路翎及其《洼地上的“战役”》、王蒙及其《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及其《红豆》、茹志鹃及其《百合花》、高缨及其《达吉和她的父亲》。前期的长篇小说,则选讲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这些短篇与长篇,就文学思潮而言,显然都是属于优秀的现实主义的作品。《红豆》《达吉和她的父亲》既是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可以说是属于“文学是人学”的思潮。这些作家则包括几代人,既有来自解放区的,也有来自国统区的,而且是不同流派的。至于题材主题、艺术风格、社会影响,则各有特点,千姿百态。
又如,第三章诗歌。且不说前期的,仅以新时期的而言,笔者选取艾青及其《光的赞歌》、雷抒雁及其《小草在歌唱》、舒婷及其《致橡树》,再加上“新生代”诗人群简介。之所以选取这三位诗人以及这三首诗,因为在新时期诗坛,归来的诗人有一支很长的队伍,当年因胡风问题离开文坛的,因被划为右派离开文坛的,还有因其他种种原因离开文坛的,如“九叶诗人”。在这许多诗人之中,艾青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他的《光的赞歌》则是一首得到很高评价的境广意深、歌颂光明的长篇抒情诗。在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潮中,涌现了一批较为年轻的诗人,雷抒雁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小草在歌唱》则是轰动诗坛,蜚声全国的政治抒情诗。新时期曾有过一场关于“朦胧诗”的热烈的讨论,朦胧诗群起初不被理解,但日益得到广泛的认同、赞赏,而舒婷显然是这个诗群的最杰出的代表。她的《致橡树》是一首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的,影响很大的爱情诗。至于新生代诗群,虽声势很大,但难于挑选出公认的代表性的诗作,故简介一下即可。
四.抓住特色,重点分析
专科当代文学选取的50来篇各种文体的作品,无疑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们的思想艺术的各个方面无疑都是经得起至少是比较经得起推敲的。但笔者认为,在对它们进行分析时,大可无须面面俱到,而只需抓住特别是抓准特色,以此为重点,适当分析就行了。
姑以所选新时期的三个短篇小说为例加以说明吧。
如果说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属于回归的现实主义范畴的作品,因而按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理论,应该着重分析作家是如何刻画形成陳奂生性格的典型环境与这种性格的特征的,那么,池莉的《烦恼人生》就不能这样。因为它属于新写实小说,不在乎典型环境,不在乎典型性格,不在乎事物的本质,甚至拒绝表现崇高,它追求的是凡人小事的生活的原生态。因此,应着重分析作家是如何调动相应的艺术手法写出这种原生态的。
铁凝《哦,香雪》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一篇情调小说,旨在传达出一种神往于美好理想的审美情调。它虽然也写了几个名为香雪、凤娇的农村少女,和一个被称为“北京话”的列车员,但性格都近于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它虽然也有故事情节,但实在很淡,缺乏吸引人的魅力。它写得非常动人的是那几个场景,特别是小说结尾的那个场景,鲜明地、强烈地传达出了那群农村少女憧憬于未来美好生活与村外世界现代文明的心灵。分析这篇小说,既不宜分析典型环境与性格,也不宜注目于小说中所没有的原生态的描写,而要着眼于它是如何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表现情调的。
假如没有抓准作品的特点,很可能张冠李戴,缘木求鱼;或废话连篇,不着要害。这些都是分析作品之大忌。
参考文献:
[1]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72.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IV.
[3]田中阳.《中国当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易丽华,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