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嬗变

2013-04-29 18:55:44毛璐
文学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嬗变价值取向大众文化

内容摘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左联”高举“文艺大众化”的旗帜站上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舞台,关于这一重大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息,但尚未得到真正解决。近年来,当代文坛乃至整个社会也都呈现出“高雅文化”向“通俗文化”转型的趋势,因此,深入探索“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的历史嬗变,从理论层面研究文艺大众化理论与实践,对于端正当前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艺大众化 大众文化 价值取向 嬗变

封建社会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使社会和文化中出现了不平等现象,而社会地位的差异就导致了文化上的区分,文化的不平等也因此成为一个有差别的社会基本景观。在任何阶级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都充分体现在文化生活中。十七世纪的欧洲大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相持,两个不同的阶级都拥有本阶级的文学与文化,而普通民众必然被排斥在这些文化之外。于是,审美文化的大众参与,一直是一些具有民主倾向的文化人的理想。当这种理想和中国现代启蒙甚至救亡的主题联系起来时,文艺大众化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

文艺大众化最初是在五四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提出的,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了是为第四阶级服务的文艺,因而在这种运动发生之始就提出了大众化的要求,同时确定了中国文学发展的阶级方向和大众方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一个在内容上提出的阶级文学的概念,而文艺大众化是它在形式上的具体要求,要求文学“不能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要通俗地普及到广大工农大众。

瞿秋白在《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和《大众文艺的问题》中提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中心课题是革命文艺应当是“民众的”,应当“向着大众去”。他所讲的“向着大众去”包含四个相关的内容。一是革命作家要甘愿当群众的学生,“要向群众去学习”。作家必须直接参与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思想、情绪大众化,并在大众之中,切实地“观察、了解、体验那工人和贫民的生活和斗争”,创造出革命的大众文艺作品。二是发动群众,“使群众自己创造出革命的文艺”来。因此,他强调文艺大众化必须是劳动群众自己的运动,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下发动群众创造自己的文艺的运动”。为了实现这个新的文艺运动,他提出要发展“街头文学运动”、“工农兵的通信运动”,有意识地培养工人作家等等。看来,一方面要求革命作家面向大众,写为革命的大众服务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要求发动人民大众写他们自己的作品,发展人民群众自己的文艺,这就是瞿秋白对于文艺大众化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科学构想。这个科学的构想,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更加切实的、创造性的发挥和阐述。革命文艺“向着大众去”的第三个内容,就是要在群众中展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将反动的、旧的、陈腐的大众文艺从大众生活中驱逐出去。瞿秋白指出:反动的大众文艺“充满着乌烟瘴气的封建妖魔和小菜场上的道德——资产阶级的,‘有钱买货无钱挨饿的意识”。革命的大众文艺“应当向那些反动的大众文艺宣战”,同时应当在思想上情绪上一般文化问题上,用现代意识去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民众。因此,他提出:普洛的大众的文艺“要写工人民众和一切题材,都要从无产阶级观点去反映现实的人生,社会关系,社会斗争”,同时要在创作上把“揭穿一切种种的假面具,表现革命战斗的英雄”作为自己的中心口号。第四,瞿秋白又指出革命文艺家“向着大众去”、“向群众去学习”就是“怎样把新式白话文艺变成民众的问题”的“总答复”。文艺大众化的关键是语言大众化,要用群众生活中流行的活的语言,普通工农可以“听得懂”的“现代人的普通话”来写作大众文艺作品。这样的大众化的语言,既不同于“文言”,也不同于五四文学中的“白话”和旧小说中的“白话”。就从以上简略的介绍看,瞿秋白当年所阐述的文艺大众化的思想,是相当完整的、深刻的。他的“向着大众去”、“向群众去学习”的思想,贯彻着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文学革命的要求,反映了无产阶级要打破剥削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的垄断并在文化艺术领域内争取自己地位的斗争的要求,从而渗透着极其强烈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政治倾向性。瞿秋白所倡导的大众文艺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表明,文艺的大众化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但它的内容要比政治观念更加广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从提出到实践,大多是处于精英阶层的文人的自身责任感使然,他们力图实践的文艺大众化,实际上是一种弥合阶级差异的尝试,是一种消解不同亚文化之间界限的努力。作为文化活动中最自觉最主动角色的精英学者,有一种看似与生俱来的内在倾向,但由于社会与文化的不平等,这种脱离民众的审美需求,最终走上孤芳自赏的道路。

在当代中国文坛中,大众文化所展示的世俗化、通俗化的趋向,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文艺思潮。这种大众文化,有着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非政治的。与“左”的文艺观点相对立,宣扬文艺和政治分离,以及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化”。第二,是崇尚经济实用。大众文化是在经济压力下文化艺术走向市场、转向交换过程中的产物。它遵循商品生产、交换的原则。第三,它们以消解哲学为基础,以消解作品的人文精神,以终结意识形态对于文艺的规范为终极目的。它认定大众文化属于大众诸多消费商品的一类,其职能就是休闲。

“大众文化是一部展示欲望的机器。”消费时代的来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消磨了人们对高雅精神世界的追求,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所展现的都是自由、放纵,其目的都是刺激人的欲望和调动人的欲望,推崇感性、欲望、图像。在现如今这个以“丑”为美的社会大环境中,物质生活方面追求享乐,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则娱乐至上。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而最初文艺大众化“服务大众”的价值取向也被扭曲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影视节目、文学写作和媒体报道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尤其是近一段时间来,网络小说、网络歌曲等纯大众的草根文艺充斥着整个社会,完全解构了文艺大众化。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使文艺一味地设法俯就,惟“乐”是求,媚悦大众,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一方面忽视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构建,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另一方面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迎合大众”而“取悦大众”,追逐低级趣味,陷入文艺低俗化。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已经被严重扭曲。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大众文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迎合大众、娱乐大众,更不能用以“丑”为美的低俗化娱乐去媚悦大众,这是无益于文艺发展的;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而问题只在于,如何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如影视作品,与健康向上的精神引领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娱乐中注入审美理想,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教化民众”的主张为价值取向,真正实现文艺的“寓教于乐”,这是当今时代大众文化需要着力探索的一个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袁进.左联文艺大众化的教训[J].社会科学论坛.2000.08.

[2]赖大仁.文艺大众化的误读[J].人民日报.2009.4.30.

[3]张贞.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J].延安精神.2009.11.25.

[4]刘敏.从“文艺大众化”的论争看文学启蒙立场的转变[J].考试周刊.2009.50.

毛璐,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嬗变价值取向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关于衡州花鼓戏的嬗变及传承探微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45:08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29:02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27:43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6:31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0:58
现代司法中利益衡量的新内涵研究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07: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