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坤
摘 要:对C市中小学德育管理干部华南师范大学参训人员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学生状况、教师工作能力、辅助措施和德育成果五方面调查后,分析得出C市德育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重点,首先在于教师培训,其次分别是激发教师良好状态、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丰富课外活动以及开展心理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8-0044-05
C市教委为提高全市中小学校德育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承担该市中小学德育管理干部培训任务。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促进该市中小学德育的开展,实现培训与研究一体化,特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由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学生状况、教师工作能力、辅助措施和德育成果等五方面组成。
一、问卷基本结构分析
1. 教师基本信息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由七方面组成,即:任教学段、年龄、身体状况、学校区域、班主任职称、担任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上岗方式。
2. 学生德育状况
主要从难教育学生的数量、学生教育最棘手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水平和学生教育的重点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德育发展现状。
3. 教师德育能力
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主要有两类,即德育干部和班主任。问卷调查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见表1)。
考查教师的德育方法和教师自身德育工作的状态也具有必要性。德育方法中,有渗透式教学、重点加强工作、当前急需以及最大的挑战四个方面;教师的德育工作状态则从重视度和愉悦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和衡量。
4. 学校辅助措施
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课外活动考察的方面有:课外德育活动的丰富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学校专职或兼职活动教师的数量等;教师培训考察的方面有:班主任和德育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两者的培训方式;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考察的方面包括:是否有定期的家访活动、学校是否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以上四方面综合考察了德育工作辅助措施的开展情况。
5. 学校德育成果
实效性和规范性是考察德育成果的两个方面。实效性包括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德育工作的整体成效、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和活动开展等;规范性包括不同年级有相对应的系统的阶段性德育规划和措施、学校具有良好的德育体系整体规划、学生整体行为习惯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德育交流研讨活动的制度化。
二、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6份,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86.0%。
1. 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25.58%是教育部门的德育干部,而任教于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教师分别占据总人数的39.53%、18.60%和16.28%。
2. 近半德育工作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如表2所示,在接受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年龄集中在30—39岁和40—49岁这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总人数的30.2%和53.5%。教师的身体状况上,健康和亚健康者分别占总人数的55.80%和39.50%。可见,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主力的30—49岁的中年教师中,接近45%的教师处于亚健康及以下状态。
3. 城镇学校居多,教师职称中高级以上过半
总的来说,参与调查的教师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占据总人数的86.1%。
在调查对象中,60.5%具有中级职称,16.2%具有高级职称,初级职称占23.3%。从调查结果看,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实力。
4. 近半班主任愿意承担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任职以学校任命为主。
调查显示,48.8%的教师表示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有39.5%的教师表示不愿意,而非常愿意和说不清的教师分别占7.0%和4.7%。总的来说,愿意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比不愿意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多一些,但差异不显著。同时,有83.7%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都是由学校安排的,主动申请成为班主任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1.6%,而临时补缺和竞争上岗的形式较为少见,各占2.3%。数据说明学校安排教师当班主任的情况较为普遍,也导致接近一半的教师不愿意成为班主任。(见表3)。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
1. 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实效性因素依次是整体工作、行为规范、德育特色、德育管理和学科德育。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问卷包括10个小题,分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一是实效性,包括5个题,其二是规范性,包括5个题。同样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需要对这10道题进行信度分析。经过spss 16.0分析检验,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问卷的信度系数α=.874。学者DeVellis(1991)认为,信度达到60—65(最好不要)、65—70(最小可接受值)、70—80(相当好)、80—90(非常好),由此可以认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问卷的信度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中题目“整体的德育工作”的平均分2.25,选择“很好”的教师人数占据总人数的比例为94.7%,表明该项题目能很好地用于考察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实效性(见表4)。
2. 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规范性因素依次是: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制度化建设、德育体系整体规划、德育研讨制度化、学生行为习惯系列规划和年级有阶段性德育規划和措施。
3. 教师工作能力和辅助措施与工作成果显著相关,而学生状况与德育成果相关度不显著。问卷中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大小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学生状况、教师工作和辅助措施。其中教师工作可以细分为教师能力、德育方法、教师状态三方面,辅导措施则可以细分为四个方面,具体有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见表5)。
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与学生状况、教师工作和辅助措施三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检验,可知教师工作能力和辅助措施两项因素与工作成果(M=17.69,SD=2.27)之间的相关水平差异非常显著(见表6),这表明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越强,学校辅助措施越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果越大。同时,学生状况与德育工作成果相关检验差异不显著(r=083,p=599),即学生状况不能显著地影响到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大小。
鉴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与教师工作能力和辅助措施之间的相关显著,因此,探求德育工作成果与这两项影响因素的二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价值,即德育教师能力、德育方法、教师状态、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共7项二级因素与德育工作成果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表7所示,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受德育教师能力、教师状态、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和心理工作5项二级因素影响显著,即德育教师能力强、教师状态积极、课外活动丰富、教师培训针对性强和心理工作到位,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将更丰硕,成效显著。另外,相关检验表明,德育方法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德育成果的大小影响不明显,说明要做好德育工作,德育方法和家庭教育相对其他五项二级因素处于更为次要的地位。
工作成果三个变量图上的点在直线上或直线附近,可以认为三者的总体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采用单样本分析的方法,以教师德育工作能力和学校辅助措施作为自变量,中小学德育成果作为因变量,考察两组间的方差是否齐性,结果表明教师德育工作能力与德育工作成果之间各水平的方差差异不显著(df=9,df=29,P=.470)和学校辅助措施与德育工作成果之间之间各水平的方差无显著差异(df=9,df=28,P=.439),即两组样本来自的总体方差相同,也就是说两组样本满意方差齐性的条件。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两个前提条件满足,采用多元回归的方式,以德育教师能力和辅助措施两者来预测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成果,结果表明两者与德育工作成果大小相关均显著,两者共同解释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总变异的50.5%,具体表现为德育教师工作能力直接影响33.1%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而学校德育措施则直接影响17.4%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成果。比较发现,相对于学校德育措施,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方面,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由表8可以看出,回归显著性检验中,模型1(即德育教师能力)的F=12.01,显著性概率P=.001,说明分层回归非常显著,即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为0的假设被拒绝。实际上,从表9可知,德育教师能力的系数为0.34,相应的t值为3.46,差异显著。
4. 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和学校辅助措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影响显著。德育工作成果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德育教师能力(r=476,p=001)和辅助措施(r=443,p=003)显著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大小,但是具体影响的幅度大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多元回归分析技术能详细考察德育教师工作能力和学校辅助措施对德育工作成果的影响大小,分析之前需要对三者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考虑到样本容量小于50,不能采用单样本K-S的方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而需要采用Q-Q图的方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教师德育工作能力(见图1-1)、学校辅助措施和中小学德育高德育工作能力的教师和辅助措施丰富的中小学校在德育工作上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显著的成果。多元回归检验中,因变量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残差的正态性检验表明图中的点在对角线上或对角线附近(图1-2),即其服从正态分布。由模型2可知,德育教师能力和辅助措施的F值为16.90,显著性概率P=.000,相应的t值分别为4.39和4.13,说明模型2能很好地预测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大小,其具体的回归方程为“德育工作成果 = 4.99 + 教师工作能力*0.312 + 学校辅助措施*0.223”。总体来讲,相对于低德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和辅助措施缺乏的中小学校,高德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和辅助措施丰富的中小学校在德育工作上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显著的成果,启示在日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成果途径上,校领导可以更多地重视提高德育教师能力和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辅助措施,以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飞跃。
5. 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重点在于教师培训,其次分别是激发教师良好状态、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丰富课外活动以及开展心理工作。研究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大小的二级因素对提出具体改进德育工作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二级因素具体对德育成果影响的大小和相互之间优劣性比较结果如表10所示。二级影响因素中,德育方法和家庭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相关水平不显著,即不能对工作成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分析影响工作成果的各因素权重中没有分析德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而分析其他五个因素在解释德育工作成果中率的大小。五个显著影响德育成果大小的因素中,教师培训解释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变异为54.61%,五个因素总体解释德育工作70.11%的变异,其中解释率最小的是心理工作,该因素能解释德育成果中2.84%的变异。本研究的结论给日常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改进带来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可以从五个方面重点开展建设,分别是教师培训、教师状态、教师德育能力、课外活动和心理工作,但是这五个方面应该区分重点,主要资源集中首先应用教师培训工作,然后依次是激发教师状态等,分阶段、分主次,逐渐全面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建设完善。
致谢: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童宏保副研究员对本论文撰写的指导,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方勇老师对本论文研究数据分析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