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昌
【摘 要】历史知识的时间性、空间性特点决定了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时空观念” 对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的、更新学习观念、挖掘自学潜能,都是大有裨益的。“时间观念”的树立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点;“空间观念”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建立健全历史知识结构、领会并掌握历史的“整体性”的特点。
【关键词】历史 “时空观念” 课堂教学
“时空观念”既是哲学概念,又属于历史范畴。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变迁和历史研究的推进,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了诸多史学研究流派,而以“时空观念”为核心的比较史学的出现在西方掀起了轩然大波。比较史学认为历史研究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规律。纵向规律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即以时间为依据探索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性的比较。横向规律就是所谓的“空间概念”,即以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历史现象做水平比较,寻找每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共通性”和“特殊性”。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贯通、纵横比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这些看似深奥的历史理论却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其指导下的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都特别注意表达和观察历史现象的时空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历史线索和历史框架,寻找出每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时空坐标。由于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有限、历史知识结构尚未建立,在历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张冠李戴、混淆不清的现象。如何克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时空思维,如何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运用“时空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1. “时空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历史——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学科。西方近代“比较史学之父”马克·布洛克以及诸多研究者认为“运用比较史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察同察异求规律。”上至史学研究,下至中学教学,对历史纵横比较在所难免,正如1949年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再其论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到,“人类文明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间存在一个‘轴心时代 。”他将人类原典文明做了纵横比较,认为此时期若从横向比较,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类精神文明的导师,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中国出现了孔孟老庄等原典文化的奠基者,但从纵向看,都为日后民族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掌握时间概念的前提下搭建历史知识的空间网络,进而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路径包括“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和国际上通行的体例,坚持历史的时序性特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比如,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中国近代史以救亡图存、民族崛起为主线,渗入现代化因素。世界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段历史,环环相扣,不可空缺,鉴于此,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让学生从时间上掌握并了解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且要学生从空间上对比分析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异同。作为教师,使学生从宏观上进一步认识古往今来、世事变迁的历史潮流是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强有力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阶段或者同一阶段不同民族之间的异同,使学生“消除民族偏见”,树立“国际意识”,用“宽容的思想”将不同民族或者不同时段的历史放在一起作比较,克服学生狭隘的思维方式,消除学生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个人偏见,克服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认识,从而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做到深谋远虑、高明远识,有效配合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和研究。
2. “时空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突破性
历史的时空观念渗透到了历史现象和历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深化历史“时空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对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大有裨益。20世纪80年代,著名历史教师孙恭恂先生认为,“人类历史的统一性都寓含着历史的多样性,同样,历史的统一性又只能通过多样性得以体现”。笔者认为,孙恭恂先生所说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与比较史学派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如出一辙,都关注到了历史发展的时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而如果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历史现象的内在的纵横联系,便可以使学生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陈腐观念,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观念上取得较大的突破,进而树立历史学习的全球性的国际意识。
但由于初中学生受年龄特征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比如世界史教学中,从时间角度讲,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大变革时期,随着新旧思想的激烈争夺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逐渐告别了黑暗而破败的中世纪,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经济基础。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翻腐朽封建统治的革命便成为历史的必然,随之,经过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逐步确立了先进的统治,从而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因此便迎来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峰——工业革命的到来等等。从空间角度讲,工业革命的完成直接导致了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在亚非拉地区出现了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地区与西方国家便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异。作为历史教师,如果能深刻认识由点到线,由线到网的纵横变化规律,便能使能使学生克服知识的杂乱无章和零散琐碎的弊端,而且还会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
3. “时空教学”在中考复习中的作用
近年来,陕西中考对学生分析、归纳和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而这种能力直接建构在历史“时空观念教学”的基础之上的。陕西中考尤其注重考查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的结合,所谓的时序性即是考查历史知识发展的线索,整体性不仅包括时间上的先后对比,也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空间概念,因此只有有效关注历史知识中的时空观念,才能理智和深刻地分析和解答中考试题。在2012年陕西中考21题就曾以历史时空相结合的角度考察。
在2013年陕西中考考纲的命制中,特别关注历史线索的完整性。比如今年新增考点中就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隋朝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等内容,其目的是增强历史的时序性特征,进而在同类线索性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古今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如陕西2012年底16题,“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说:‘中国在我们当中就坐了属于她的席位,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了。”材料中“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的因素有哪些?本题看似考查中国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原因,其实质是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的综合比较,选项中包括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②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支持;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④中美关系正常化。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时空观念”对于提高知识综合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历史框架、应对中考复习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人类历史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的确,历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历史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出“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的发展的关联性”。在历史教学中所渗透的时空观念就是搭建纵向和横向的历史网络,增强同一时期不同区域历史知识间的关联性的主要方式。只是,中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分析、归纳、总结和类比能力的欠缺,强化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阻力,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历史兴趣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了解、认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陕西省2013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2]庞卓恒,李学智. 史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近代史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