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丽菲娅·买买提��
【摘要】 目的 促进我院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至5月468例剖宫产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用药时机和疗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我院剖宫产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用药时机大部分合理;抗菌药物选择合理440例;抗菌药物疗程合理450例。结论 我院产科剖宫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 剖宫产;抗菌药物;围手术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48-02
剖宫产术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和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剖宫产适应证的扩大,剖宫产率的升高,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产科领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尚未有规范的方案,这可能造成抗生素滥用的严重后果。我院为地区中心医院,每月产科的出院人数都在300-500人/月,通过对我院产科剖宫产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可为规产科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包括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所有患者。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临床诊断、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疗程、给药时机、药物的联合应用。
1.3 评价标准
1.3.1 抗生素品种选择依据 根据《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及2009年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精神,首选头孢一代,对头孢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1.3.2 给药时机 以结扎脐带后给药为主,也可在术前0.5-2h给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大(>1500ml)则术中追加一次。
1.3.3 给药剂量、途径及疗程 单次剂量:头孢唑林1-2g、克林霉素0.6-0.9g、头孢西丁1-2g、头孢硫脒1-2g、甲硝唑0.5g,静脉用药,疗程≤2天。
2 结 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468例剖宫产患者中急诊手术187例,择期手术281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29.3岁;有基础性疾病62例,包括中度贫血8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肿瘤9例、合并高血压35例,平均住院天数7.5d。
2.2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468例患者中100%预防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包括3类6种药物,包括头孢类(3种)、硝基咪唑类(1种)、克林霉素类(1种)。术亲0.5-2h给药118例,占25.21%;结扎脐带后给药276例,占58.98%;术后给药74例,占15.81%,无术中追加使用的病例。术前使用的多为存在羊水粪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患者。术后使用多为急诊手术、急危重患者及有药物过敏史者。单联用药393例,头孢唑啉375例,占80.13%,头孢硫脒4例,占0.85%,克林霉素10例,占2.14%,头孢西丁4例,占0.85%;二联用药75例,头孢唑林加甲硝唑70例,占14.96%,头孢硫眯加甲硝唑3例,占0.64%,头孢哌酮舒巴坦加甲硝唑3例,占0.43%;无三联及以上用药,联合用药以头孢类加硝基咪唑类为主,硝基咪唑类均为联合用药,无单独应用情况。
2.3 用药天数 抗菌药物预防的时间12h-5d,平均1.78d,有18例,用药时间>2天;有450例,用药时间≤2天。
2.4 感染情况 有18例术后出现高热现象,发生切口感染8例。
3 讨 论
剖宫产手术即使在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基础上进行,仍有诸多感染的高危因素,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妇女阴道、宫颈内有大量细菌,剖宫产手术容易使细菌向宫腔蔓延;而术后宫腔组织创伤、渗液、渗血也利于细菌生长;同时手术创伤降低了机体的防御机制,为致病菌的侵袭提供了条件,容易导致术后感染。目前认为剖宫产手术浅层感染以G+球菌为主,而深部则以G-厌氧菌及G-需氧菌为主[1]。预防用药应以头孢类为主,本类药物对母体和胎儿影响较小。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可导致永久性耳聋。其他可导致婴幼尔不良反应的药物有:如四环素类可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类药物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等。同时应明确抗生素应用只是预防术后感染的措施之一,合理的营养、周到的术后护理对预防术后感染都是不可缺少的。剖宫产术中手术操作正规、严格无菌操作,同样是降低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滕凤兰,张春花.268例剖宫产抗感染用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