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化学问题组群 提升问题导学实效

2013-04-29 01:01:36陈鹏松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教学效果

陈鹏松

【摘要】本文以鲁教版“盐类的水解原理”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化学“问题组群”,提升化学问题导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问题组群 问题导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74-02

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有的问题设计,虽然单个看起来都有具体的目标,但付诸实施却不理想,整体感觉琐屑、零碎,一节课下来,学生茫茫然,问题导学效果差;如果我们按整体性、系列性、简约性和思维性等问题设置原则进行规划,即设置“问题组群”:针对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递进的多个问题;或是某一段教学过程中设计能举纲提要,统率课堂的“大问题”;也要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渗透思想方法组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小问题”。 各个问题放得开,收得拢,纵看如行云流水,横看则灵活多姿,学生在“问题组群”的引导下,学习如鱼得水,鹰击长空,使每个问题均能生动而稳妥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提升化学问题导学的实效性。

一、掌控总揽全局的整体特点,变“零”为“整”。

赞可夫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探讨,具有科学实践意义。”整体性原则是现代教育的原则,由此,我们应从内容、层次、思路、知识的整体性来设计“问题组群”,才能把教材的编排思路,经过理解、探讨,化为自己设计“问题组群”的思路;又通过换位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变成学生的思路;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熔为一炉。如在盐类水解第一节中,先提一个可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大问题”:“NaCl的水溶液呈中性,那么所有的盐溶液都显中性吗?”进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做实验、观察、思考: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下列溶液(均为0.1mol/l),滴到PH试纸上,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酸碱性。结合已有的知识填好下列表格:

这一导学“问题组群”,反映一堂课的基本部分与环节。使问题创设成为既能揭示编者编撰教材的意图,体现教师教学的思相;又能打通学生学习的思路,成为表现、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实验事实颠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如NaCl的水溶液一样都呈中性。”把这节整体知识要点“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影响”和重要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等呈现出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本节的整体内容目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后面探究奠定下基础。

二、把握循序渐进的系列特征,变“散”为“连”。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上升。我们创设问题应该找到“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链接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因此,在把握整体特点“大问题”下创设的由若干个小问题组建的“问题组群”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找准问题的“切入口”,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完成对新知识心理意义的建构。如前面通过实验探究已表明,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都是中性的。在探究“为什么”时,按学生认知心理抛出下列问题组群:

问题①:考虑CH3COONa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和什么因素有关?(设疑)

问题②:在CH3COONa溶液中存在几种离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如何?存在几组电离平衡?(启发、用旧知识分析)

问题③:在CH3COONa溶液中,CH3COO-,H+和CH3COOH之间的电离平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进一步启发,知识迁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问题④:在CH3COONa溶液中,新的平衡建立后,溶液中[OH-]與[H+]之间有何关系?溶液显什么性?(迁移,过渡到新知识)

问题⑤:CH3COONa溶液显碱性是由于CH3COONa溶于水跟水发生了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作用叫作盐的水解反应。请分析盐跟水相互作用的实质和结果,试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形成新概念)

用以上条理清楚、系统连贯“问题组群”展开教学内容,为讨论盐类水解的原因、实质和结果建立了清晰的框架。既揭示了矛盾,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有效的促进学生形成新概念。

三、突出重点主干的价值取向,变“杂”为“精”。

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到:“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杂乱无章的高密度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价值不大。因此我们在创设课堂“问题组群”时不是考虑创设问题的多与少,而是考虑问题是否有价值,这就必须紧抓主干重点、难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问题“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力争做到教者设问少而精,空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研讨,让学者质疑多而深,发挥以问导问的联想空间,实现导与学最佳信息反馈作用,使“问题组群”呈现最佳运动状态。

如“盐类水解”这一节,其一重、难点是盐类水解平衡,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显性的小问题:“都会发生水解反应,同浓度的CH3COONa和Na2CO3溶液PH为什么会有差异?”再设计小而精的系列问题:

①以CH3COONa和Na2CO3溶液分别由对应的什么酸和碱反应而来?

②查阅在相同温度下CH3COOH、HCO3-的电离常数,分析达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浓度大小和电离程度,判断CH3COOH、HCO3-酸性相对强弱。

③依据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试分析弱酸电离程度的大小和水解程度的大小有何联系?得出什么规律?

④试比较相同PH的CH3COONa和Na2CO3溶液浓度的大小。

这组简明扼要的“小问题群”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探究盐类水解平衡这一重、难点知识,不会被旁枝节叶的问题而干扰。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思考、分析、讨论和师生间信息的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完成有规律的演绎和推理,最终得出重要规律—“越弱越水解”。设置这种精巧的“问题组群”,能获得教与学、问与答的最大信息量,达到所提问题以“少”胜“多”、以“小”求“大”的目的;完成“问题导学”的中心任务。

四、着眼综合思维的思想方法,变“死”为“活”。

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是化学学科体系的灵魂。但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不是程序性知识,它隐藏在化学知识中,学生不易发现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艺术在于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问题导学法恰恰符合这一理念,它可以将学科思想方法通过问题直接揭示出来,因为它是分析问题的着眼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处理手段。但单个零散的问题会割裂学科思想的综合性、统一性,而“问题组群”具有相对的整体性、系统性、对比性、可迁移性,教师通过“问题组群”的形式将化学最精髓的、最本质的思想方法分解统一到“问题组群”中,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感悟和领悟,逐步掌握用思想方法综合解决问题。

如在问题组群“质疑所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吗?”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领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等;在问题组群“盐类水解的原理”和“盐类水解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在分析研讨中自觉运用到“整体性、联系性、动态平衡性、矛盾分类性、转化性”等思想和“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在“盐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组群中,更是将守恒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原子守恒法、电荷守恒法、物料守恒法等。在问题组群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批判性意见和创造性评价等等,这是学生向高层发展的突出标志,如鼓励学生“你采用的什么方法,说说你的解释”,这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而且可以启发所有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点和知识片断形成知识的锁链,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创设更为有效的问题——“问题组群”,使化学问题导学设计“整体而有序列,灵活而有启发,总揽全局而又简约,预设生成而再创新”。不但能更为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問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2]阮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学,2011, (6):10-11

[3]蔡琳娜.探究法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2, (2):74-75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教学效果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 20:05:02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 19:52:58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28:48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08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6:09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