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优秀的学习品质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一个部分,是学生对学习行为自然驾驭能力的表现,它是学生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个性倾向性在学习活动中的集中反映。它的构建受教育环境的制约。优良的学习品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在学习过程中构建。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学习品质的培养呢?
一、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适时提醒,及时修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良的习惯,除了教师精湛的技艺征服学生外,还需要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悄悄的暗示。这样既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又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学习。
2、结合内容,强化训练。比如,我们想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学习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记得在讲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时,由于平时我对学生放“权”较多,班上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了,就连那些平时默默无语的孩子也在“蠢蠢欲动”,个个都高高地举起小手“到、过、临、吹、满、抚……”这一个个鲜活的字眼,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拥有了发言权,辩论权,兴趣增强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3、关心学生,激发兴趣。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愉悦,学生才敢于亲近老师,才会主动而又心甘情愿接受老师的教导。放下手中的那根“权力”的绳索扔给孩子。学生们放开了胆量,亲近教师,教师也经常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交流,学生慢慢地由仰视改为平视,认为教师也并非圣人,也有一些搞不清的问题,他讲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供教师参考。时间久了,“圣人”不见了,亲密无间的“学长”出现了,心理距离缩短了,教师既可敬又可亲可信,有时还有点孩子般的可爱,便会自觉的把对教师的尊敬、信任转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上。在师生的相互学习中提升了品位,激发了学生潜在的积极性。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精神——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1、培养自省精神,自我调控能力。良好的学习品质,应该包括自觉的自省精神和积极的自我调控能力,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自己成绩滑坡时,去反省其原因;在意志薄弱、精神松懈时给自己鼓鼓劲;在外界因素干扰自己的思想时,自觉地进行抵制;在自己行为发生偏差时,自觉地纠正;在学习方法不妥时,自觉地改进,如此等等。自觉的反省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是学习生命力的有力保证,应该有意识地培养。
2、扩大知识视野,培养积极的兴趣。课本不等于知识的全部,仅仅学习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知识的学习,是知识积累的一个主要途径;丰富的课外知识对课内知识的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语文,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很难把语文学好、把作文写好的。积累课外知识有利于各科知识的勾通。培养多方面的健康的兴趣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情操和修养,可以抑制学生的不良思想和习气,抑制低级趣味的侵蚀,甚至可以培养出一技之长,为其以后成材发掘潜力,打好基础。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品质良莠不齐,勤懒迥异。环境是成长的摇篮,引导学生观察与发现身边的美与丑,以恰当的方式提示班级同学身上的优点或缺点,让他们在取长补短的同时,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受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向学习品质好的同学看齐,在班集体内部确立自己某一方面的榜样。弘扬正气,摒弃缺点,营造比、学、赶、帮、超的集体氛围,激发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
显而易见,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虽然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但我们也不妨在这艰苦的道上营造出一些让人愉悦,开心而又回味无穷的氛围来。在语言上对学生要多些表扬与鼓励,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在做法上关注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同样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也不能“一刀切”。所以,选择的学习品质内容、提出的要求等,都应因人而异。
这就从班级营造的硬件环境,到学生意念上的软件环境,都体现了学习品质的主题,构成了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环境氛围。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一件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做这件工作我们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要把学习品质的培养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的轨道,纳入常规教学行为和教学环节中。让课堂真正成为练就学生优良品质的平台,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撷取五彩的石头,铺就一条坚实而又平坦之路吧!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关庙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