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妮
《品德与生活》标准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本课程以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感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学科教学完成的,而是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完成的。林格伦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教师只有在课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才更具吸引力。
一、师生互动,体验“自主”的喜悦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品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活动,是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教学中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既是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例如:在教学《13冬爷爷在哪里》这一课时,活动前,我先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收集有关冬天的各种动植物和人等等在冬天来临时的种种变化,并和父母一起做好记录。活动开始,采用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冬天来临时的各种动植物和人等的种种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进而导入活动,激发学生“我们发现去”的活动兴趣。活动过程中,围绕“蛇和青蛙到哪里进行活动”,启发学生充分合作讨论。得知冬天有的动物要冬眠的特性,从而引出其他动物的过冬方法。最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一只耳嘴里哈出的白汽是怎么回事?”让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于冬天的更多知识。通过活动,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蹲下来和孩子共处,才能真正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二、团结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而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同学,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游戏,所以,与同学的团结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知道了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设施为大家服务的。知道了这些公共设施是我们不说话的好朋友,然后让学生们为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小区做小设计师,让学生分组合作一起设计,(设计时可以选用老师给你们的图片,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写一写等)学生在合作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他们把小区设计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的好地方,使人人愿意居住和生活。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了设计的乐趣,并发展了综合能力,为将来做好了准备。
三、强化训练,体验“行为教育”的重要
《品德与生活》课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注重教材的螺旋重复,使学生在不断深化、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认知得到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养成。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这一课时,我们进行了现场采访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话实说场景,我做活动的主持人,鼓励儿童来说说自己诚实的事,还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谈话进行中,我注重加强儿童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保证儿童全员、全程的有效参与。这样的参与,一方面提醒儿童集中精神倾听,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换位思考。通过这种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只有诚实,才会有更多的好朋友,生活才会更快乐。
四、多元评价,体验“个性”發展
对于学生的评价,一方面最重要最有用的导向莫过于帮助其找到一个他的天才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帮助其把弱项智能发展到最好水平。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例如:教《不说话的“朋友”》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为大家服务的?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有的学生用话来描述;有的学生写了儿歌;有的学生用谜语的方式考考大家;有的学生找了许多的图片……这时,我没有用统一的尺度去评价学生,而是对以上学生的表现分别给予了鼓励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多元选择和真实的生活体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经验少,教师在活动中应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创造更多更宝贵的财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