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2013-04-29 11:54:33陈青青黄章匾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现实意义思想

陈青青 黄章匾

[摘 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文章主要阐述了“天人合一”中“天”、“人”、“合一”的内涵和关系,以及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实际,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思想;现实意义;借鉴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分析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协调。其具体的内涵主要从下面三点来分析: 第一,人与自然相一致;第二,人与外在的强大力量(或规律或神秘力量) 相一致;第三,人与道德自我相一致。“天人合一”,简单说来,就是通过人的主动或能动的实践,使“人”与“天”协调一致或相互统一。吴雪玲在她的文章中写道:“‘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究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1]

(一)“天”的内涵

在先秦文学中,“天”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自然之天。如“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庄子《大宗师》。第二,义理之天,即事物的规律或法则。如庄子提到“死生, 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这是说死与生是命中注定的,就像昼夜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 人对这些事情是无法干预的,这里的“天”即相当于自然规律。第三,主宰之天。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是至贵至尊的神灵。

冯友兰也认为:“所谓天有五义: 曰物质之天, 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 即所谓皇天上帝, 有人格的天、帝。曰命运之天, 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可奈何者, 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 乃指自然之运行, 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 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 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 之天是也。”[2] “天”也是我国哲学范畴中最古老的范畴之一。

(二)“人”的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概念的论述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人”的自然特性,如战国时期的人们认识到人为万物之灵长;第二,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如庄子的“落马首穿牛鼻”;第三,侧重“人伦”、“人道”的思想,如孔子的“仁亲也从人二”;第四,强调“人”受“天命”的制约。而在“天人合一”中,笔者认为“人”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凡人,是指有意识和自我意识即理性的能动者, 包括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和作为类的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写道:“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 莫贵于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将人的地位看得很重。

当然,要在“合一”的逻辑关系上看待“人”在“天人合一”中的地位,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地位的问题。第二,人怎样与自然相合的问题。古代思想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显然是不同的。道家以自然为基点, 讲求尊重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儒家则认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

(三)“合一”的内涵

“合”就是互相理解,相互关联。“天人合一”应当重在“合一”,其中的“天”与“人”应当作为这个关系中的关系项存在。“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庄子·天道》可解释为要效法上天的美德,在勤政治民的同时还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要像日月普照、四季运行那样,还要像昼夜有常、云飘雨降那样。“天”与“人”“合一”于“德”。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法天时”——《周易·乾卦·文言》,也体现了天人合德论。“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

二、“天人合一”的思想分析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共处在这个宇宙大系统之中。下面笔者就从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体来分析。

(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道家十分尊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强调“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对自然万物的开发利用,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应当“知常”,最终自然大道的必然规律性,否则将自取败辱。《庄子》进一步强调人应“与天一”,“不以心捐道”、“无以人灭天”。

老子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只有适可而止方可避免祸患。故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其中“知足”、“知止”就是要求人们讲究实际、尊重规律、讲究限度,不可追求虚荣、贪得无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说明人们如果能够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能从中受益;如果不按自然规律行事,就身受其害。这反映了老子的天人“同律性”的思想。

庄子认为“合一”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秋水》,就是强调了要顺应天命,遵循自然规律。庄子的“人与天一”是指合人于天。他强调天和天道对于人和人道的相关性, 也强调其优先性。人之一切源于自然, 因而也必须回归自然。

(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爱惜其他生物的生命即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孟子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指向,《礼记·中庸》把“诚”视为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诚者物之始也,不诚无物”,从而要求以“诚”这一道德修养达到“天地人合一”。

儒家所说的“天”, 非常贴近现代“自然”这个概念。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荀子更深入地认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他认为“天”的职责即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儒家认为的“天”与“人”是一体的。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中,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应创造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孟子·告子上》中他提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观点,即由“尽心”到“知性”再到“知天”的认识途径,认为人可以通过修心养性感知到“天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在“天道”、“性”、“命”三者的关系上提出了由天到人、又由人到天的认知过程,即由“敬天畏命”到“知天达命”的发展过程。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认为可以通过 “志于道”、“志于学”、“反省内求”、“慎独”等方式,来达到“知人”、“知性”、“知天达命”的功效,以谋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共生共荣。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借鉴意义

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就像人类发出了警告:“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3]我国需要同时完成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古人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生态思想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建设“美丽中国”可以借鉴的。下面就主要从以下几点具体阐述“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天与人的关系,不能把天人断然分为两截,更不能人为制造对立。天与人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决不能孤立地看任何一方,这是我们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从天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出发。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应当提倡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服从天道的思想。不能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简单的认为一切都是能把握的。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提倡敬天、畏天的思想,而不是片面地鼓吹制天、勘天的思想。我们应该在知天的基础上去敬天,去畏天。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创造性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观,尤其要吸收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整体观念、有机协调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站在天人有机合一的整体上来进行,协调好各项天人关系。这是我们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的又一前提。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更应当提倡崇高的道德境界。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平等待人,平等待物,提升主体 (人) 的精神境界是我们所要提倡的,尤其是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有责任维护生态的良好有序发展。

第六,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提倡哲学与科学相结合。在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骤中,我们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更要结合中国生态实际这个大环境来应用科学,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道路,才是当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只要合理借鉴好“天人合一”思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到的“美丽中国”将不会只是构想,在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更要处理好GDP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要努力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合理地利用“天人合一”思想,正确处理好“天”与“人”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处理我国当今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吴雪玲.现代语境下“天人合一”思想解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251.

[作者简介]陈青青、黄章匾,浙江农林大学。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现实意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9:51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论工程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企业导报(2016年17期)2016-11-07 20:50:23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