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丽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学质量的一种体现。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着最直接关系。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提升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自主性提升了,教学质量也就相应的有保障了。
一、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课前准备工作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做好对教材的研究。教材是一切教学的依据和前提,只有深入的钻研了教材才能让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一)对对教材的研究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1、对单元教材进行研究,掌握好教材中难点和重点。教材中的内容往往不是很全面,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对其加以整理和加工处理,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对教学大纲进行研究,教师应该从整体着眼去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深入了解教材在编排上的技巧。教材中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学生们很难一下子抓住教材的重点,需要教师对内容做一些整理和归纳。掌握好各章节知识间的结构,确定教材在学科学习中的位置。研究其非智力背景。比如学生在学习上的习惯、态度以及兴趣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够明确地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教师应该在了解其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差异化的运用特殊的方法来教学。
二、加强积累,注重训练
作为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在语言上应该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侧重于教导学生整理自己的积累。长期的积累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语言的积累包含三方面,首先学生应该懂得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其次应该注意在语文课外阅读中多收集一些课外知识;最后就是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中需要默写或者背诵的内容。
三、培养能力,传授方法
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掌握了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效率的最大化,才能让学到的知识能为自己所用,才能在新的领域寻求出新的知识内容,并将其进行重新的组合和创新,从而得出新的感想和体会。语文学习的主旋律应该是教师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精髓。学习的方法具有层次性,应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学习和理解。多元化的解读方式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告诉学生事先预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该学内容的一种事先了解。它属于学习前的准备,只有准备做足了,才能在学习中轻松自如。它是衔接课内和课外的纽带,同时也可以称为铺垫和桥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其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通过预习,学生们能够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通过预习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预习,学生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自学能力也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导学生解读文章的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
其实,理解课文的方式很多,它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识字,一些比较难的字词,都需要在理解课文前进行解决。只有字词弄清楚了,在理解文章大意上才不会出现太大的漏缺。当然,解读文章的方法还可以从课后一些具体问题着手。课后思考题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有效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因此,学生应该按照老师所给的要求,积极进行课后问题的思考。文章的内容才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很多句子都会隐藏着某种深刻的含义。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德育或者智育因素,让学生仔细品读,感悟这其中的道理。文章的题目往往都会具有深度,因为它是全文的头,绝对是点睛之笔。学生应该在理解文章前,首先对题目做一个多角度的剖析和理解。这样对于品读和读懂全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方面的方法。
学生和老师在语文的学习和教学上都应该有一个读书的计划。读书计划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读书计划会包含两个部分,第一是课堂内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便是课外的。课外知识往往都是丰富的,学生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升语文学习的水平。当然,海量的阅读需要良好的阅读方法作为支撑。教师应该多多注意该方面的问题。
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教师在教学之后都会进行一个信息的反馈。反馈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一大途径和方式。通过反馈的信息,老师可以熟悉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实际情况。从而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针对小学毕业生,想要提升其教学质量,必须与平时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做好辅导工作,并认真地进行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到实处。
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学科。语文的学习直接关乎到学生的升学状况。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业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把握其教学质量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多环节,多角度的控制。教学没有规定方法,适合学生的才是好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有力地配合,教学质量才能有所保障。
【作者单位:濮阳市第十中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