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小城大港

2013-04-29 09:18郭霞
商周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胶州市胶州保税

郭霞

策划前言

“坐镇胶州湾湾底”、“一手拉东岸,一手拉西岸”、“扼住山东半岛咽喉”……这样的描述,是对胶州在青岛、半岛、山东乃至全国的坐标定位。这至关紧要的位置。使得有着“海表名邦”之称的胶州,从古至今,都未曾寂寞。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备受关注,在其代表作《檀香刑》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半岛修建胶济铁路为背景,写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而1904年全线贯通的胶济铁路作为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负责“由胶澳(青岛古称)经过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的运输。

风云变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胶州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愈发突出。连接青岛港、前湾港,完善的公路、铁路网络,距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半小时车程。加上正在规划筹建的胶东国际机场。这些海、陆、空立体式的区位优势。将使胶州成为全省唯一的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腾飞,离不开东西海岸这双翅膀,也离不开胶州这“蓝色枢纽”。胶州曾以制造业的雄厚实力蜚声全省、全国,而今着力打造“国际物流港”,是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求,也是对自身优势进行清醒判断后作出的战略决策,更是全面统筹。把握诸多契机后的相时而动。

物畅其流,才能带动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经济不断趋向活跃、健康。一个多世纪以来。胶州这座枢纽之城的形象,在新的规划中,愈加鲜明。

“物流办”的变迁

在胶州,有一个略显特殊的政府部门——胶州市物流工作推进办公室,它负责统筹管理全市的物流业发展,专门成立一个办公室来推进物流业发展,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也充分说明了胶州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

而提起这个部门的变迁,胶州市政协副主席、物流工作推进办公室主任王进用“并不是一帆风顺”来形容。据王进介绍,早在2003年,胶州市就成立了“物流办”,负责物流企业的引进和规划,但成立之初,这个部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005年初,随着“物流办”被撤销,相关职能被合并到其他部门。

王进说,当时胶州的经济发展还延续着传统的工业型、外向型经济,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放在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上。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胶州的出口出现了大幅下滑,国内的市场也在萎缩。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制约显现出来,有数据显示,2009年,胶州市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33.1亿美元下降到了25.9亿美元;进口总额从2008年的13.1亿美元下降到了8.8亿美元。面对危机,胶州市意识到,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长久以来,胶州形成了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例如铁塔产业,在国内占到了高达70%的比重,各家制造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流部门或下设物流公司。据统计,胶州市目前共有物流企业262家,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小物流公司。由于物流行业的门槛较低,很多企业停留在“买辆车跑运输”的初级阶段,这样小而分散的状态,难以形成集约效应,也导致了当地企业的物流成本过高,产品竞争力下降。

有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10个百分点,德国物流成本只占GDP的7%~9%,美国的这一数字约为8%。高成本物流破坏了供需关系的平衡,阻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导致企业在运输市场的利润率不断下降,使更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举步维艰。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其中,《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服务业领域中唯一的一个,这表明了国家对物流业的高度重视。

对于胶州而言,同样的困扰也存在,在全局经济发展中,物流成本已经影响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到了不得不为之的关头。2005年,胶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8.2:61.8:30,二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均衡。要优化经济结构,必须要发展壮大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经过几年的努力,2011年,胶州的三,产比重优化为6.7:56.4:36.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14.8%。

随着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层面发布了一系列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青岛市被列为全国九大物流区域之一,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胶州也迎来了发展物流业新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是物流业发展的滞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大环境带来的发展契机,胶州市在对物流业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转变过程,小小的“物流办”,也经历了从设立,到被撤销合并,再到2012年重新成立的过程,在国家实行机构精简的政策前提下,胶州市砍掉其他部门,成立专门的物流工作推进办公室,并由之前曾担任胶州市副市长十余年,期间分管过国内招商、工业和信息产业的王进出任一把手,足以体现胶州市对自身优势的重新认识,对经济全局的清醒判断。

立体的框架

2013年3月20日,青岛保税港区胶州功能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在由胶州市人民政府和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管委会共同签订的保税港区胶州功能区战略合作意向协议书上,记者看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汇:“海陆统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保税物流,是前湾保税港区胶州功能区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悉,在前湾保税港区胶州功能区,将建设汽车产业基地、酒水进出口贸易基地、综合型现代物流基地三大基地,按照“前店后厂”、委外加工、异地仓储、异地分拨等业务模式,重点引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强度的蓝色高端制造产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承接保税港区加工贸易企业裂变和扩大产能,配套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生产物流、商务服务。

实际上,蓝色经济并不是单纯局限在海上的经济,而是要海陆统筹,就港口而言,需要依托广阔的腹地来承载其功能,设立于胶州湾西海岸的前湾保税港区,规划面积9.7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8平方公里码头作业区和4.92平方公里物流、加工区。划分为码头作业、综合物流、国际物流、出口加工等四大功能区。

青岛市保税港区200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已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0多个省市的投资者前来兴办实业,合同利用外资已达16亿多美元,每平方公里合同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先后有日本的伊藤忠、住友、三菱、日商岩井、丸红、松下、扶桑,美国的朗讯、伊士曼、PL塑胶等1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随着保税港区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片区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青岛前湾港正是看中了胶州的区位优势,利用胶州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条件,发展保税仓储、国际采购配送、多式联运、集装箱拆拼箱等物流业务。

在王进看来,胶州功能区的设立,将对胶州的城市战略地位提升、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大项目产生里程碑式的意义。

王进举例说,从招商引资方面看,保税港区的设立审批程序严格,目前全国仅有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等14个保税港区,总面积约为110.87平方公里,据了解,目前国务院已不再新设立保税港区。

随着各保税港区土地的不断饱和,保税港区已成为全国稀有的宝贵资源,其作为国内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通关最便捷的特殊经济区域,对国际化分工、国际化物流配套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同时,胶州功能区设立后还将有效整合青岛市保税港区和胶州市招商力量,形成招引合力。以胶州功能区为平台,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头作用,优先招引符合胶州市产业规划的附加值高、带动力强、投资强度大的蓝色高端新兴制造业项目,对于胶州市建设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胶州的区位优势,是与生俱来的,仿佛它注定要因为这得天独厚的位置备受青睐。据王进介绍,在他做城建工作的时候去青岛博物馆参观,发现当时德国人对青岛的规划中,胶州就是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天生丽质难自弃”,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胶州统筹规划城市交通框架,构建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交通体系打下了基础。

100多年前,胶济铁路上飞驰着中国最早的火车,而如今,这片胶州湾底的区域已经被一张公路、铁路、空港集成发展的立体网覆盖起来:

青兰、青银、沈海三条国家高速公路,204国道和7条省道,13条县道,28条乡道,构筑起1743公里的公路通车总里程,随着青岛市南北大通道和胶州市南外环西延等路网的规划,胶州湾大桥连接线和双积路等重大交通设施的快速推进,胶州市的公路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落户在胶州的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是原中国铁道部在全国设立的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自2012年以来,该中心站新开通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班列,引进国检入驻,这使得胶州市成为山东省内首条拥有国际铁路货运线路的城市,将强力推动东北亚与欧亚大陆桥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实现深刻变革。

据悉,从东北亚到欧洲的运输使用铁路运输运费与海运运费基本持平,但海运运输时间长达45天左右,而铁路运输将此时间大大缩短到15天左右。缩短物流周期,能够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企业效率,推广铁路集装箱运输,通过中心站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确立胶州作为山东半岛国际陆路口岸,夯实胶州市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地位。

而密集的铁路网也是胶州大物流蓝图的强力支撑,胶州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5公里,通过胶济铁路、胶新铁路、胶黄铁路可以与全国各地铁路场站相连。胶济客运专线胶州站是青岛地区除青岛站以外的唯一电气化客运站点,服务周边地IX400万人口,该线路开通后,从胶州到北京仅需5个小时车程。

在我国,目前只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十余个4F级机场,根据飞行区等级划分,4F级飞行区配套设施必须保障空中客车A380飞机全重(560吨)起降。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属于4E级,可满足年旅客1200万人次、年货邮20万吨,高峰小时旅客5120人次的运输需求,2011年,机场货邮吞吐量累计完成16.7万吨,同比增长5.5%。照此趋势,流亭国际机场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青岛发展的需要。

历史的契机又一次垂青了胶州,青岛市正在规划建设的新机场,已经把目光瞄向了胶州市胶济铁路以北,胶济客运专线以南,站前大道以东,大沽河以西区域。一旦正式开建,将按照最高等级4F建造,成为山东半岛最大的机场。根据国内外空港产业的成功经验,新机场的启用不仅能为胶州周边提供旅客运输服务,还将成为重要的货运转运中心,构筑起大型货运空港区,形成一个对航空依赖较强的产业集群。

新机场的蓝图正在绘就,未来,穿梭起降在这里的空客A380那巨大的机翼,将扇动起怎样的产业裂变风暴?一切都值得期待。

“国际物流港”所需要的

打造国际物流港,意味着物流业本身亟待转型升级。传统的物流业,多以简单的仓储、运输、装卸等低端物流业务为主,而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对于物流系统设计、供应链系统设计、物流金融和物流信息管理等高端物流的需求上。

根据工商统计数据,胶州市目前262家物流企业中,经营业务范围为仓储、运输、装卸的企业有220家,占84.0%;经营业务范围涵盖供应链系统管理、物流咨询、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增值业务的企业只有42家,仅占16.0%。

胶州市物流工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高玉奎认为,物流成本与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共同构成产品的成本,这三个方面也是值得挖掘的利润点,在当前制造业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成了企业生存的不二法门。

青岛武晓集团是胶州本土一家以生产电力输送、微波通讯、广播电视等各功能用铁塔及钢结构,大型海陆风力发电塔架,大型锻造法兰及环状锻件,大口径厚壁直缝焊钢管,不锈钢金属复合材料,高容量储能电池组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目前,该集团下属武晓铁塔有限公司、武晓制管有限公司、武晓物流有限公司等7个子公司。

武晓物流事业部总经理匡明玉向记者说:“武晓集团的产品以内贸为主,出口只占到5%左右,这些销往全国各地的产品基本都是通过武晓集团自己的物流公司运送出去的,其中,铁路运输占到了20%,其余大部分是通过公路运输。物流成本占到了销售收入的4%~5%。”匡明玉认为,物流业是整个经济形式的晴雨表,前几年,物流公司的车辆运送着武晓集团的产品开往全国各地,再运回钢材等原材料,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放缓,车辆的空载率比以前高了30%,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铁塔业在胶州的制造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没有与武晓集团同类的企业可以抓住降低物流成本的“金钥匙”呢?在匡明玉看来,胶州本地的铁塔企业在这方面都是“大差不差”。他说:“物流成本的三个基本构成就是燃油价格、过路过桥费、工资支出,在这三个要素上,各企业都面临着相同的情况。”

武晓集团可以看作是胶州传统优势产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胶州市产业具有“原材料外采,产成品外销”的生产特征,这也决定了物流特征为跨区域范围的“集中仓储、直接送达、批量分拨”。而大量分散的物流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集中运输时往往出现运力不足,平时又存在空载现象,这无疑是制约整个产业提升竞争力的瓶颈。

投资20亿元的浙江传化公路港项目落户胶州,将成为胶州市物流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节点性事件。据悉,该项目是浙江传化集团在山东省打造的首个枢纽型公共物流平台,与传统的“第三方物流”注重物流过程的实际运作不同,传化公路港将着力发展“第四方物流”,即着眼于整个供应链,提供信息的集成、整合、发布,打造服务统一、信息互通的物流服务平台。项目运营后,将入驻物流企业500多家,开设全国货运班车干线200条,年营业收入将达到35亿元。届时,胶州的物流行业将面临着一场大洗牌,那些规模小,竞争力差的物流企业,逐步被淘汰,正如匡明玉所言:

“那时候,我们自己的物流公司就没必要保留了,应当让那些更加专业的企业来做。”

打造国际物流港,也意味着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并不仅仅意味着成为地区“连接地”,也不仅需要完善的路网,唯有强大的产业基础支撑才能增加物流量。而另一方面,强大的物流也为大项目的引进提供了吸引力。去年以来,巴西WHB汽车配件、申沃客车、中集冷链等十余家巨无霸级大高新项目接连落户胶州,总投资20亿元的加多宝项目也于今年3月落户。

随着本地产业的发展和外来项目的纷纷引进,如何将这些项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产生产业结构调整的化学反应,成为了胶州市急需考虑的问题。“国际物流港”的目标,意味着胶州市对物流业的规划,必须站在一个更高、更长远的角度,统筹区域内的资源,与周边区域做好联动,以建设一座城市的眼光来发展这个行业。

以铁塔等金属结构制品为例,其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为主,如何合理布局生产企业?采取就近加工和减少装卸环节,才能降低总体物流成本。目前,胶州市的金属结构企业布局过于分散,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距离城区西部的钢材市场较远,类似的问题,解决得好,便是撬动整个城市飞跃的杠杆。

“蓝色枢纽”是胶州近年来提出的城市定位,王进介绍,胶州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经过了几次讨论,所谓的“蓝色”,一方面代表着胶州市打造国际物流港的进程中,要走海陆空联动发展之路,全力建设海陆空统筹发展先行区;另一方面,还有着环保、生态、低碳、集约等深刻内涵。这是一个高标准的规划,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智慧与汗水。

这个到目前为止仍在不断完善、充实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寄托着胶州建设“国际物流港”的梦想与情怀,它也正在一点点展现出动人的形象。一座城、一座港、一个枢纽,将怎样去影响青岛、半岛、山东和一个国家的未来?这同样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胶州市胶州保税
(书法)《公交赞歌》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山东省农村小学教育:成就、问题和建议
胶州剪纸的类型题材与价值研究
商务部: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先行先试 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胶州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调研报告
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验收
青岛汽车口岸进入“保税时代”
多措并举,整县推进,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胶州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的胶州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