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俊
【摘要】思想品德教材坚持了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有效地实现了生活与知识的结合、品德与行为的结合以及能力培养与习惯培养的结合。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把握课程标准,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课堂实效,让教材成为“活文本”,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思想品德 新思考 新天地 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60-02
思想品德教材(鲁教版)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具有形式活泼、图文并茂、结构清晰、易读易懂等特点,便于有效的进行合学教学。新教材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注重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力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提升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法律、心理健康、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新教材有效的实现了生活与知识的结合、品德与行为的结合以及能力培养与习惯培养的结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材。
鉴于此,我积极面对现实,在不断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于是,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产生了许多新思考。
思考一:教学能回归生活才是真。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用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为此,教育要向生活回归。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我认为要做到下列两点:第一、敢于走出课堂,回归生活,体现开放性。我认为,在对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择活动主体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应敢于打破课堂常规,开放性地组织教学。第二、敢于拓宽教材,自编教材。新教材有新体系。我们要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能力的知识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拓宽教材、自编教材,我认为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十分重要。新教材开发和实施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教学中应该侧重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对教材处理应适合学生的胃口,必要时,应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延伸。
思考二: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其独特性。
新课程倡导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体验是教育过程中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打造能使学生自主展示的平台,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民主平等的教学。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应是知识传授的中间人、讨论过程中的参与者或主持者、学习知识的教练员。第二、要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教学中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着眼于每个孩子的发展,精心设计,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初步的解决问题,真正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实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学习,抓住了“读、想、说”各环节,开辟了孩子们学习的新天地。
读,就是要深度、细读、多读。第一,我们要多读课本。课本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写的,学生读得懂,学习中,我们要很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把握其中的要求,就必须多读课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第二,我们应该多读励志类的书籍,从名人伟人的成长历程和言行中,寻找我们所需的有益营养,熏陶我们的思想,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阅历,提升我们的智慧。第三,我们要多联系生活、多观察生活。现行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的拓展为构建基础的。有专家指出: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我们的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学。第四,要“读他人”。生活中我们还要对照他人,反思自己。只有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才能看清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出与他人的差距,才能促使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才能促使我们去寻找恰当的解决办法。实践证明,我们经常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更清醒、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学得更好、进步更快、收获更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自我。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想,就是时时想、事事想。“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特别重要的。
说,即多说,说出来,说透彻。说的实质就是交流与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有的学生习惯于“凭感觉”,就是认为自己做得来,而不把完整答案写出来或说出来,甚至是想一下就完事,根本不愿说、不爱说。这种态度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我们认为做得来就不去做,或不愿说出完整答案;久而久之,就会在思想上形成惰性,反应迟钝,思路不清晰,到头来,就只能掌握一个“大概”,只能回答出一部分内容,甚至于记住的仅仅是一个题目!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说,遇到一个题目,不论会不会做,都要认真地做一遍,做出完整的答案,然后說出来别人听,或写在草稿本上去对照。我们在说来别人听与听别人说的过程中,就能分享彼此的经验、感受和思考,就能锻炼和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胆识,就能准确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就能形成自己清晰的记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会促使我们去思想更多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面对新教材 ,我们要聚焦课堂,认真研讨,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轻松自如、效果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