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源春 张旭
摘要: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实质性转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效处理好企业和公众的博弈关系成为一个热点议题。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并分析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行为和支付效用函数,求出各方的占有策略,结论是若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机制不严厉,那就毫无用处,并且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最后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公众;企业;博弈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 年2 月,国内生产总值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正如罗伊·莫里森(2007)所述:“中国的经济优势是建立在一个自我破坏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之上,大量的脏煤炭的使用,有毒的空气和水的污染,筑坝的河流和含水层排水,失去作物的土地和荒漠化。”[1]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企业及公众正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超越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企业与公众的行为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若可以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博弈关系,可以使两者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共同建设美丽富强的新中国。本文将分析公众和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根据博弈均衡结果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一、企业与公众的社会地位分析
企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对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生态环境也会有同样大的影响。企业要生产我们所需要的产品,若对企业没有制约,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譬如商品过度包装会浪费资源,据统计:每生产1000 万盒月饼,就需要消耗至少400~ 600 棵直径在10 厘米以上的树木,目前已有成片森林变成了包装纸,商品过度包装使濒临枯竭的自然资源雪上加霜。若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还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甲醛,在公众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公众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若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可回收或者降解,公众使用后产品造成的的垃圾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譬如包装用的塑料制品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被土壤吸收,这些化学垃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公众是一个国家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既参与企业的生产,又是消费者,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公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公众的行为同时会左右环境的好坏。据环卫部门统计:北京市每年产生近300 万吨垃圾,生活垃圾是困扰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污染源。
企业为减少生产成本会生产劣质产品,甚至会为了扩大销量,通过虚假广告欺骗公众,公众对企业的行为有监督作用,若通过信息公开披露及时,那么公众的行为决定着企业的“生死”。据金碚,李刚(2006)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初步报告显示,大约30%以上的人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或者非常关注,而且公众认为最能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指标之一是生产性环保支出。[2]2002年,据一项名为“欧洲的环保社会与伦理型基金”的调查结果显示,30%的受访者表示一家公司的社会与环保绩效,会影响其短期内的市值,高达86%的受访者认为会影响其长期的市值。若实行信息法制,保障信息透明化,制定环保标识制度,并设定完善严格的执法程序和审批程序,公众会在消费过程中倾向于生产性环保支出较多的企业,会给此类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二、 企业与公众的博弈模型分析
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今后,居民消费支出会逐渐增加,哪些企业能够在生产性环节环保投入多,哪些能生产更安全有效环保的产品,哪些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多,哪些企业就能在新一轮的经济竞技中获胜。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只有当企业担负社会责任时的总收益大于不担负时,企业才会主动担负起营造和谐生活环境的社会责任,这就要靠公众的力量。如图1所示,当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相对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公众而言无差异时,企业进行传统生产方式的边际成本相对较小,为MC1,相应的收益为MR1,均衡生产点为A,产量为Q1,收益R1。此时,若有企业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那么边际成本变高为MC2,收益依然为MR1,均衡点为B,产量为Q2,收益R2且Q2 图1 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可能会在赢取公众的初步信任之后中途转向违规行为,公众也会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较高而转变为不购买。若企业中途违规,企业边际成本为MC1,在公众不监督不得知的情况下,企业边际收益为MR2,企业获得丰厚利润R5,公众的利益受到侵害,企业与公众为各自利益不断进行博弈,下面进一步用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和公众这种动态博弈。 (一)基本假设 假设一:模型有两个参与人,包括企业与社会公众,博弈双方都是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的风险中性的理性经济人,信息是完全的,参与人的行动是可预测的。 假设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每单位产品比每单位普通产品价格高出ΔP,当然此类产品会使购买此产品的公众福利增加F1(生存环境变好,质量安全等),由于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环境改善,会使不购买此产品的公众社会福利增加F2,此时F2< F1;公众会因购买普通产品付出成本S1(生存环境变差,质量问题引发疾病等)由于企业非生态文明行为使环境恶化,给不购买普通产品的公众带来损失S2,此时S2< S1。
(二)假设情形一: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较高,为了保证利润,产品价格较高,△P足够大,使得 ;并且没有政府对企业强有力的监督,没有对企业不良行为的信息披露,公众完全凭借企业的广告等阐述的信息购买产品。在此种情形下,若企业坚持,公众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ε,公众收益函数为; 若企业坚持,公众不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2,公众收益函数为F2;若企业中途违规,公众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5,公众收益函数 ;若企业中途违规,公众不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1,公众收益函数为为 ,此时,由此得企业与公众间决策树及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表1所示)。根据图1分析可假设,R5>Rε >R1 >R2,并且根据表1简单比较可以得到 。
图2情形一企业与公众动态博弈决策树
表1 情形一企业与公众博弈支付矩阵
分析表1可得,此动态博弈只有一个纳什均衡,即企业选择中途违规,节省成本,公众选择不购买,这是一种没有信任悲观的市场,公众不相信企业的产品,害怕吃出什么毛病,以自给自足取代市场消费,由此伤害最大的就是餐饮业,食品业,目前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导致人心惶惶,我国食品市场就呈现这样一种态势,由此发展下去,对我国倡导消费的方针相悖,不利经济发展。
(三)假设情形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较高,为了保证利润,产品价格较高,△P足够大,使得 ;但是政府对企业实行有力监督,并且及时披露企业的不良行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例如慈善,发展高科技技术替代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等等,使得承担设会责任的企业相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公众有差异,公众偏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使得 ; 。
企业中途违规被政府监管部门处置并披露的概率为α(其中包括被发现的概率,政府发现后会公平公正处罚的概率,并包括被政府部门披露的概率),企业中途违规被处罚的成本为H。在此种情形下,若企业坚持,公众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ε,公众收益函数为F1-△P;若企业坚持,公众不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2,公众收益函数为F2;若企业中途违规,公众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 ,公众收益函数为 ;若企业中途违规,被披露之后,公众抵制,则企业收益函数为 ,公众收益函数为-S2,此时 ,由此得企业与公众间决策树及博弈支付矩阵(如图3、表2所示)。
图3 情形二企业与公众动态博弈决策树
分析表2可知,此情形下的动态博弈有唯一纳什均衡为,企业选择坚持策略,公众选择不购买。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过高,致使 远远超过公众可承受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反而没有市场,也就没了继续坚持的动力,但是中途违规的惩罚太高,迫使企业会选择退出生产,造成有价无市的情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假设情形三
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较高,为了保证利润,产品价格较高, 足够大,使得 ;但是政府不能够及时披露企业的不良行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例如慈善,发展高科技技术替代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等等,对企业实行监督,但不够具有威慑力,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公众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有所偏好,但 ; 。
分析表2可得,此情形下的动态博弈有唯一纳什均衡为,企业选择中途违规策略,公众选择不购买的策略。政府监督不力,对企业来讲,虽然会有被查出的风险,但是惩罚力度及概率不大,权衡之下还是中途违规的获利更大,如此一来,有与没有政府监督的效果是一样的。
(五)假设情形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较小,产品价格较合理,△P较小,使得 ;并且没有政府对企业强有力的监督,没有对企业不良行为的信息披露,公众完全凭借企业的广告等阐述的信息购买产品。在此种情形下,若企业坚持,公众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ε,公众收益函数为F1-△P;若企业坚持,公众不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2,公众收益函数为F2;若企业中途违规,公众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5,公众收益函数为 ;若企业中途违规,公众不购买,则企业收益函数为R1,公众收益函数为-S2,此时 ,由此得企业与公众间决策树及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表1所示)。根据图1及假设可分析得R5>R3 >R1 >R2, , 。
分析表1可得此情形下,不论公众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由于企业中途违规的成本较低,收益较大,收益较大,所以企业的占优策略是“中途违规”,在企业中途违规的情形下,公众的占优策略必然是不购买。比较情形一与情形四可得,在没有政府参与监督的情形下,企业占优策略是“中途违规”,公众占优策略是“不购买”,市场充满不信任和危机感,不利于经济发展。
(六)假设情形五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较小,产品价格较合理,△P较小,使得;政府对企业实行有力监督,使得 ; 。企业与公众间决策树及博弈支付矩阵如图3、5所示。
分析表2可得,此情形下的动态博弈有唯一纳什均衡即,企业选择坚持的策略,公众选择购买的策略。公众够买高素质企业生产的产品,给企业创造收益,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式和谐的生活环境,整个社会经济朝着我们党和国家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七)假设情形六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较小,产品价格较合理,△P较小,使得 ;但是政府不能够及时披露企业的不良行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对企业实行监督,但不够具有威慑力,虽使得有公德心有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公众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有所偏好,但 ; ;。
分析表2可得,此情形下的动态博弈不论公众购买与否,企业的占优策略是中途违规,公众的占优策略必然是不购买。比较情形四及情形六可知,在政府的监督力度较低时,监督与不监督的效果是一样的,企业选择成本较小的生产方式,公众对企业的信誉及产品质量丧失信心,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八)结论分析
推论一:
比较情形一与情形四可得,在没有政府有效监督的体制下,无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高低,在利益至上的社会中,企业都会选择中途违规,公众选择不购买。目前我国正处经济转型时期,若不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与处罚力度,公众的消费倾向会降低,不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推论二:
比较情形一及情形三,比较情形四及情形六可得,若政府监督力度不够,惩罚力度不够,信息披露不及时,政府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不但浪费监督成本,劳民伤财,而且不能迫使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论三:
比较情形二及情形五可得,即使政府有有效的监督,使企业迫于惩罚成本过高,高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企业选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又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也比较高,使得△P超乎平均公众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得大多数人宁愿选择相信普通商品对身体的危害较小。于此同时由于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较高,为了达到一定的监督效果,必须使惩罚成本高于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此时给予政府偌大的获取财富的权利,会滋生寻租。
三、结论与政策分析
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关事情,若要实现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若要实现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若要实现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基于以上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分析及推论,我们首先要注重科技发展,只有大力搞科技研发,争取使得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小于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其次,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严格的政府监督机制,只有当企业的违规成本大于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增加的成本时,企业才能够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如此经济才能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再次,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依照邹伟进等(2009)对与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企业与政府之间动态博弈分析可知,增大对企业的惩罚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迫使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但是长期而言,加重惩罚力度并不足使企业坚持实行。[3]同样要降低企业生产环节环保性支出,需要较大的科技投入且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通过对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使公众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支持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的社会效益会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利润相应上升。只有公众消费,企业有市场的时候,经济才会发展,才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社会生态文明的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Roy S. Morrison.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cial Anarchism: A Journal of Theory & Practice,No. 38, 2007.
[2]金碚.李钢. 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的切步报告[J].经管论坛,2006,(3):13-16.
[3]邹伟进,胡畔.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博弈及博弈均衡的改善[J].企业改革与发展理论月刊,2009,(6):161-164.
[4]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5-141.
[5]韩晶.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模型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10):65-68.
[6]易余胤,肖条军.盛昭瀚.合作研发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学报,2005,(8):80-87.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8]吕庆华. 商品过度包装的危害及其防治[J].当代财经,2006,(2):75-81.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JWCXSL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