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之美,美在精巧

2013-04-29 07:39:02张松山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破碗鲁四鲁镇

张松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53-01

鲁迅《祝福》中是这样描写祥林嫂“乞讨”形象的: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篇课文笔者已教过几遍,由于语文教参资料中并没对此处的肖像描写作详细的解说,笔者也就总习惯于向学生宣读此处为“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便轻描淡写地滑过,更没有对“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细节描写所蕴含的玄机作探究性解读。

直到这一次为同科组老师上一节公开课,恰好组织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或许深夜的月空下总是那么惹人深思远想的缘故。写教案时,笔者忽然觉得鲁迅要交代祥林嫂沦落为乞丐时,着笔会不会太啰嗦了一点。“为什么还要写碗是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细节描写会不会多余了,如果没有,那有何用意呢?”于是带着问题,我又重读了全文,始悟出鲁迅在此处的细节描写的匠心,心中不免为找到组织教学《祝福》这篇课文的又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感到欣喜,也懊悔自己以前太粗心。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著名作家赵树理就此曾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细细揣摸鲁迅笔下祥林嫂的“乞讨”形象处的细节描写,还真有洞天。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是折射出了鲁镇对祥林嫂的社会世态。从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富人到与祥林嫂同样做奴工的柳妈,这上上下下的人群,都认为祥林嫂是一个一女侍二夫失去贞节的不干净的女人。在这样浓郁封建礼教笼罩下的鲁镇,当祥林嫂拿着一只破碗在鲁四老爷门前行乞时,读者仿佛可以听到鲁四老爷辱骂祥林嫂“可恶”、“ 谬种”的声音,也可看到四婶那冷冷的嫌弃的眼神,祥林嫂在鲁四老爷门前只能遭受到鲁四老爷们的白眼与趋赶;当祥林嫂拿着一只破碗在鲁镇上行乞时,读者仿佛可以听到人群中爆发出拿祥林嫂的阿毛和她额角上的伤疤开涮的嘲笑声。哪里还会有谁来关心她的生活?没有人愿意接近她,同情他,救济她,祥林嫂那乞讨的碗里能不空吗?二是祥林嫂自己内心处正经受着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的极度的精神折磨,乞讨饭食之事已不是她最关心的,祥林嫂那乞讨的碗空着也是很自然的事了。正是这简略的几笔,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也让读者获得了众多的文学审美感知。

“比她更长的竹竿”,鲁迅用他那独具匠心的笔,让我们看到深受灵魂有无极度精神折磨的祥林嫂,身躯正一天一天地瘦弱下去走向枯萎佝偻,这一句的交代也正是为前文单层面描写祥林嫂肖像作了一个补充,从而完成了对祥林嫂整体形象的勾画,祥林嫂的形象也被凸现出来,让读者对祥林嫂的整体轮廓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感知。

“竹竿下端的开裂”预示着饱受“求生不能,求死不敢”极度精神折磨的祥林嫂,自身的双腿已完全没有力量去支撑那幅痴呆麻木“木刻似的”躯体,先前经历了靠丈夫、靠儿子、靠力气的生活的过程也都一一失去了,如今就只能靠“竹竿”牵引她四处走动乞讨生活了,也只能靠“竹竿”支撑着行走乞讨了。可是现在“竹竿”也“开裂”了,也将靠不住了,这竹竿的开裂也就预示着祥林嫂已经没有活下去的依靠了,预示着鲁镇的一切的一切(封建礼教、神权迷信等)对这不干净的女人进行了封杀,没有给祥林嫂留下活下去的可能,看来祥林嫂不死都不行了。鲁迅的廖廖几笔便揭示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必然被吞噬的悲惨命运。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看似寻常的细节描写不得不让读者暗暗称奇,这细微处见精神,不经意处别有洞天的匠心独运,真不愧出自鲁迅这位大文豪之手。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無,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祝福》中祥林嫂 “乞讨”形象处的细节描写不得不令人感叹:绿叶之美,美在精巧呀!

猜你喜欢
破碗鲁四鲁镇
一只破碗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中学时代(2019年5期)2019-11-12 19:35:25
老和尚的破碗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偶见某扫码乞讨者(新韵)
破碗的启示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20:47
《祝福》中的三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