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国
许多年前,邓拓先生曾写过一篇同题文章,针对《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表明态度,教育人们在写作方面不要贪图省力,受骗上当,犯教条主义错误,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也很有必要再次正本清源。
只要浏览一些教学网站,或者进入新华书店看看那些备考书籍,就会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书名所吸引,冠以“解密”“成功法”等类似字样的书目不胜枚举,炒作味道非常明显。而一些不明就里、渴望提高作文成绩学生也就“病急乱投医”,买来那些书,临时抱起了佛脚,后果当然可想而知。因此,必须给时下的“秘诀热”泼一瓢冷水,让人们有一些警醒。
笔者想通过解剖一个“麻雀”,即对一个所谓作文模式评头品足,从而“立此存照”,来引发大家对作文模式的“反思考”。这个靶子,就是高中作文教学中较有名的一个议论文构思模式——“引议联结”。
所谓“引议联结” ,简言之,“引”就是引用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议”,是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联”,是文章的关键,由材料推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结”,就是总结全文。
客观的说,这是在思想评论和读后感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一般结构,事实是,这种结构却被目前的一些高中语文老师不加区分的硬性加给学生,让学生去应对所面临的一切议论文题目,完全把模式当成了“万应锭”,这是应试教学中教条主义的集中表现,使许多学生完全成为了“套中人”,这种罔顾作文教学实际的做法理应得以纠正,因为它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从目前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实际分析来看,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分天下,“引议联结”模式是无法应对的。试想,如果是命题作文,那么这个结构当然是无的放矢,因为作文的开头没有内容可以引述,此其一也。如果是话题作文,比如写“诚信”话题,实际上也是“无米下锅”。好在聪明的学生可以“另起炉灶”,自己可以在文章的开头植入自己熟悉的某个事实材料,从而开头有“引”,问题是这需要灵感,如果个别学生当时醍醐灌顶,妙手偶得,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不是所有学生的才力可以达到的,此其二也。如果是材料作文,如果不是事实色彩很强的材料,而是议论性的材料,或者是复合材料,采用引述法也同样捉襟见肘。如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作文试题,先指出美国语言研究所公布的全球75万家纸媒体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条数,又列举中国媒体关于网民对中国崛起关注点的排行结果,然后让学生选择恰当角度写作文。从材料看,这都不是什么非常感性的事实内容,特别是“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的写作要求,大大限制了对材料的引用,如写《我眼中的城市变化》,哪些材料你可以直接引用呢?答案是“没有”。再如,2010年新课标作文试题,一共有三则材料。如果你从广义角度立意,以《谈人才的成长》为题,你不能把三则材料都摘引下来,此其三也。可见,“引议联结”的模式从开头“引”上就已经卡了壳。
下面,我们在读后感和时事随笔的前提下再来研究“引议联结”的局限性。
先谈读后感。首先从措辞上,“议”字非常勉强。一般说来,读后感开篇摆出事实或现象,接下来重点是分析,分析后才是水到渠成的议论,也就是提出自己的论点。比如一篇《从“滥竽充数”说开去》的文章,在引述故事后,写道:“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天下的结局。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这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我们老师应该善于从论证思路和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像上面的一段文字,就是典型的分析论证。如果老师仅用一个“议”字搪塞学生,就很虚浮,其实是要不得的。至于“议”后的“联”和“结”,就文体而言,还是相当合理,确实无可非议。
然而,在时事评论写作中,这个“引议联结”模式却靠不住,很有必要讨论一下。时事评论有“立论”和“驳论”之分,立论文是确立正确论点为主的文章,驳论文是批驳错误论点为主的文章,只要是评论文章,特点都是“我评它”,形象的说就是“刀刀不离后脑勺”,“联”反倒是游离中心的。拓展一下,也只是再举一些例子帮衬。这样说来,“联”字实际是多此一举。驳论文亦然,也是没有“联”之说的。如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内容是如何看待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如果立意为“中国垄断乒乓球金牌不利于乒乓球项目的发展”,那么有理有据的做好论证就是了,不必做什么联想发挥。
当然,如果是时事随笔,如果想“以小见大”,还是可“联”的。如原高中教材课文《剃光头发微》,作者从济南某理发师拒绝给“乡下佬”理平头说起,继而分析思辨,指出实质是权力意识在作怪,进而联想到“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这里的联想是递进层深,是升华主题的关键,是绝对不可少的。
毋庸赘言,任何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只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模式才会具备其合理性,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大而化之,盲目传授什么作文“秘诀”,让学生生搬硬套,这样只能弄巧成拙,南辕北辙,还是要服从作文教学的规律,讲模式但不迷信模式,有方法但要注意变通,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教学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