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的“三宜”“三忌”

2013-04-29 05:54龚建军
关键词:交汇点王勃遭遇

龚建军

关系型话题作文,具有多元性、辨证性、发散性等特点,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全面分析能力。但它的理性思辨气息让不少考生感到头疼,致使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能卓有成效地扎实备考,避免作文的大面积失分,应让学生在审题方面做到“三宜”“三忌”。

三 宜:

1.应该挖掘材料与话题的连接点。

一个材料的内涵、寓意常常是多方面的,只有选择话题范围内的某种寓意开掘,找到材料的思想倾向性与话题的连接点,才能使文章切合题意。例如全国卷某年的作文题,先给了四段语录作材料,再给出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每一段语录的内涵都大于话题的意思,如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以理解为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执著一念,百折不挠,但这些观点与话题中“听取别人的意见”无关,只有理解为坚信自己的选择,不受闲言碎语的干扰,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才能感受到对“别人意见”的态度;又如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可以理解为互相信任,勤学好问,但以此立意,也越出话题,只有理解为不刚愎自用,不固执己见,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才切中话题。

由此可见,材料对话题有诠释、限制和暗示作用。先运用发散式思维,对材料内涵进行全面挖掘;再运用聚拢式思维,寻找材料与话题的最佳接合点,才能准确立意。

2.应该寻找话题概念关系的交汇点。

关系型话题作文概念间的关系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常常是辩证的,对其关系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平面上,而要立体分析,抓住二者的有机联系。关系型话题概念之间的辨证关系有多种,有的是因果关系,如“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有的是并列关系,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是选择关系,如“材与非材”“明镜与昏镜”……无论何种关系都有一个隐含的交汇点,把这隐含的交汇点找准了,审题就会准确到位。例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话题中可以看到其中交织着自信与信人的矛盾、疑自与疑人的矛盾、信自与疑自的矛盾、信人与疑人的矛盾。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两个话题概念之间的交汇点是“善听”,在“善听”的前提下相信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材论证,就会写出见解全面,立意不偏不倚的文章来。如果将两个方面各写几段,最后说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是割裂了二者的关系,没有找到二者的切合点,就显得太肤浅了。

3.应该体现材料表意的统一性

关系型话题作文选用材料证明论点的时候,应该把概念之间的辨证关系集中体现在同一人物或事物上,而不能分散在不同人物身上。请看一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作文例证:“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虽遭遇挫折,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诵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小作者把“遭遇挫折与笑傲痛苦”的立意集中体现在王勃一个人身上,从而使表意更具有统一性。如果他把“遭遇挫折”的立意通过王勃体现,而“放大痛苦”的命意却反映在屈原身上,那么,就会使话题辨证关系得到支解,使文章支离破碎。

三 忌:

1.忌只抓一点。

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容易割裂话题内部两概念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在审题时要全面审视“人文素养的高低制约人或社会的发展”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要么空谈人文素养,要么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顾此失彼的做法,是审题不准确思维不严密的表现,会导致严重失分。

2.忌泛论失重。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如果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从如何对待挫折的角度切入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3.忌偷换话题。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

猜你喜欢
交汇点王勃遭遇
少年王勃
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昂扬奋进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初心如磐 行稳致远——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五周年理论座谈会在南大举办
预防遭遇拐骗
“迟到城”里的遭遇
一字千金王勃
“祝遭遇各种不幸”
对含有“任意”与“存在”不等式问题的解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