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行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2013-04-29 05:42彭超凡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银行贷款

彭超凡

摘 要 自2004年央行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各银行加强了对贷款定价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但利率实际浮动幅度并没有随着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限的扩大而明显提高。2012年6月,央行再次对存款与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做出调整,2013年7月则完全放开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日益提速,对国内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贷款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贷款定价能力,不仅是各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进程 银行贷款 定价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贷款定价的研究十分丰富,并且随着现代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中,彼得·罗斯(Peter Rose)(1999)提出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型、价格领导定价模型、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模型以及詹姆斯(James)(1996)、塞克(Zaik)(1996)等提出的RAROC定价模型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为我国研究定价问题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然而这些模型是针对市场经济成熟、利率已完全市场化的国家而构建的,在我国运用时存在一定的限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我国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开始,国内学者在银行业贷款定价方面的研究才逐渐增多。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国外贷款定价模式的介绍评述和国内银行如何设计贷款定价模型。张金良(2000)介绍和评价了前述国际银行界三种主流基本定价方法;张国兴(2005)介绍了银行如何利用客户盈利分析方法开展贷款定价;曹清山等(2005)综合三种基本的贷款定价方法,提出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弥补成本为前提、以客户盈利能力为参数的贷款定价机制。

随着金融业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部分学者还从不对称信息、期权定价等一些新的视角对贷款定价方法进行了探讨。金雪军和毛捷(2007)探讨了违约风险与贷款定价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基于期权方法和软预算约束的模型;张海鹏(2008)介绍了CAPM模型、期权定价模型、VAR方法等现代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这部分研究从理论上拓展了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的思路,但模型的应用背景与银行具体经营实际、中国金融生态环境差距过大,导致这些定价方法不具备操作性。

二、中国银行业贷款定价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贷款定价工作重视不够。

当前,国内各银行已先后开始贷款利率定价的研究和尝试,然而迄今为止,地方性基层分行对利率风险量化分析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尚未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尚未从单纯的利率管理转向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并重。如何设定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方法,从而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基层分行市场竞争力,依然是基层分行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利率浮动政策利用不充分。

在央行对人民币贷款利率“只管下限,不管上限”的政策框架下,只有少数银行在部分业务中将贷款利率有限上浮。自2004年人民银行放开利率浮动上限以来,上浮利率占比从2005年的51.92%下降到2011年的43.25%,被充分利用的反而是基准利率和下浮空间 。总的来说,利率浮动幅度明显偏小,利率水平呈下降趋势,并未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和发挥调节市场资金供求的作用。

(三)风险管理与定价能力不强。

随着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以及利率市场化步伐加速,各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不断增强。调查显示,银行部门应对风险的能力不容乐观。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各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建立了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但对于如何通过贷款定价覆盖信用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只有极少数银行分支机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这类国际上流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产品目前尚未在人民币市场运用,因此各银行缺乏使用金融工具规避利率风险的经验、缺乏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经验。此外,为支持贷款定价机制需要建立存储、处理海量数据的信息管理系统,而多数银行缺乏由此带来的IT风险管理经验。

(四)标准贷款定价模型的缺乏。

当前,不少国内银行利率定价办法中的计算公式是由人民银行定价政策指引中照抄而来,对于计算公式中各项因子如何测算没有给出具体办法,可操作性较差,资金成本、费用等参数无法准确测算,所以在具体执行过程,贷款定价过于粗放的问题十分突出。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由总行制定计算公式、分行具体执行,但鉴于各地经济状况、客户结构存在差异,总行制定的计算公式在执行中常与实际不符。此外,参数设定没有考虑历史因素。如客户违约率一般以客户连续六年的贷款情况为基础进行分析,但国有银行因不良资产剥离使得客户不良贷款的历史记录随之丢失,于是无法准确计算这些客户的违约概率,而部分银行缺乏相关数据积累,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的计算也无法进行。

三、原因分析

(一)体制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资金价格(利率)由官方制定,各银行只能被动地执行,缺乏提高贷款定价能力的市场冲动,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定价能力。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在经济领域有诸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市场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实现,需要动用国家力量予以宏观调节。同理,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也需要一个渐进过程,随着资源、商品、人力等各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家才慢慢放开利率管制,培育利率市场,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的重要原因。

(二)观念因素。

国内银行在贷款方面过多强调量的扩张,未充分注重银行价值的增值,简单地致力于与愿意支付一定贷款价格的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关系,从对客户贷款定价中发掘商机实现双赢的能力较弱。在贷款发放方面,外资银行最关注企业的信用状况,国内银行更关注企业有无担保与抵押;在决定贷款利率方面,外资银行将企业信用等级列为首要因素,国内银行则关注从企业方面可以获得的综合效益;在拒绝贷款申请方面,外资银行关注企业信用状况,国内银行则更关注项目风险;在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方面,外资银行强调增加贷款品种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国内银行则强调完善担保体系建设以及进行财政补贴。

(三)成本因素。

由于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差相对固定,对于银行部门而言,只要有2%的借款客户违约拖欠,那么银行一年间的利差收入将被全盘抵销,风险成本明显过高。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覆盖了违约等风险损失,会导致贷款价格过高,超过贷款客户的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贷款价格过低,不能覆盖违约等风险损失,银行的效益就会大幅度降低,风险抵补能力下降,生存会受到严峻挑战,所以银行部门面临着两难抉择。

(四)信息因素。

当今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搜集企业信息成本较高,银行与借款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明显,银行所能获得的企业也许会失真,表现为对企业经营状况、盈利能力、行业风险、还款能力以及违约概率等了解不够充分,于是不能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水平、达到差别化定价要求,导致贷款投向错误、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甚至使得贷款成本超过经营收益,造成隐性或显性亏损,给银行带来额外的风险或损失。

(五)技术因素

国内贷款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各银行没有动机度量客户风险状况。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获得了贷款的定价权,却缺乏足够的数据与定价经验。直到2003年银行部门才正式开始积累客户风险数据,尝试建立客户违约率统计模型。当前,贷款风险定价所必需的内部资金转移计价、费用分摊、信用风险计量、经济资本成本分摊等核心技术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贷款定价理论方法和模型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可应用于国内银行贷款定价工作中的贷款定价模型和方法仍不成熟,难以给贷款定价工作提供具体有效的理论指导,技术手段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细分客户层次,实行差别定价。

银行部门应根据本行的竞争战略实施准确的市场定位,确定最为匹配的客户群体。现阶段,应顺应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趋势,抓大不放小,对不同的客户制定差别化利率。在保证大客户数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深、做透重点客户业务,提升在大型优质客户中的业务占比和产品覆盖率,从银企整体关系出发寻求最为理想的价格。同时,推动中小客户数量和业务占比稳步增长,重点发展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优化客户结构。基于中小客户的风险特征,从价值定位、产品系统、风控政策和定价策略等方面入手建立全新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在部分经济发达、市场环境较为成熟的区域,可以考虑引入政府、创投、担保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力量,探索建立跨平台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以平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等多重问题。

(二)坚持创新理念,增强差异服务。

单纯的价格竞争多以价格竞争为手段,会导致银行与客户都会在盈利或享受服务上受到损害。因此,银行部门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非价格竞争,特别是最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根据客户的个体需求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服务策略,通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相对降低客户对定价的敏感度,为综合定价创造坚实的业务基础。具体而言,银行部门要切实转变意识,变“等客上门”为主动服务,深入了解客户需求,通过定制服务实现“客户需要什么产品,就提供什么产品,目前没有的产品就努力开发”。此外,进一步理顺和整合内部资源和渠道,加强公私联动、本外币联动和境内外联动,加强银行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协同,从多方面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增强业务含金量,从而提高定价主动权。

(三)改进手段方法,加强风险管理。

银行部门应把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的精细化管理系统,从传统的被动防范和规避风险向主动经营和安排风险转变,在风险与利润的动态错位中谋求长远发展。加快“四分一体”的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完善内部评价等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为贷款定价覆盖全部成本、风险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整合以上资源,并建立信息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引进和利用科学的贷款定价模型确定合理的利率浮动区间,逐步追求和实现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此外,利用FTP、经济资本和管理会计等工具从绩效考核端强化全员风险管理,建立全员统一的“回报与风险平衡”理念,形成科学、有效的定价激励机制,促进定价体系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优化人才队伍,提高定价能力。

人员素质是有效执行制度和运用工具的关键因素。贷款定价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尤其是随着银行内部精细化管理工具和量化定价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对贷款定价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部门要主动吸收引进资本计量、风险管理和贷款定价等方面的人才,并立足本行文化特征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力度,实现专业核心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和人才内部支持的可持续化。项目经理队伍建设对于定价工作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讲学培训、在岗培训、外派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一线业务拓展和市场营销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注释:

数据来源于2005-2011年各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参考文献:

[1]Allen Berger, Scott Fram and Nathan H. Miller, Credit Scoring and the Availability, Price,and Risk of Small Business Credit, Credit and Banking,2005(4):191-222.

[2]James C. RORAC Based Capital Budge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Bank Capital Allocation[R].Working Paper,Wharton School,1996.

[3]Zaik Walter and Kelling, RAROC at Bank of America: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6.

[4]彼得·罗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曹清山,邹玉霞,王劲松.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和模型设计[J].金融论坛,2005(10).

[6]陆岷峰. 商业银行产品定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陈燕玲.贷款定价模式比较与利率市场化后的模式选择[J].华南金融研究,2002 (4).

[7]么向华、蒋东明.基于简约型方法的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定价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

[8]谭德俊、彭建刚.基于“三性”平衡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J].系统工程,2007 (8).

[9]文忠桥,曾刚.信用风险度与管理违约率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 (11).

猜你喜欢
银行贷款
终于中了
信贷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效果研究
浅析银行贷款对于实体经济的帮助
一起由质押监管骗取贷款的贷案及风险防范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研究
商业信用对货币紧缩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浅析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与信用风险度量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规避措施评价
基于纳什均衡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银行贷款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