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2013-04-29 03:41:58李健
设计 2013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思维

李健

摘 要: 为更好地弥合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断层,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设计理论教研室与二年级专业基础教研室,从设计心理学课程开始建立对接实验。力图改变坐而论道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将设计心理学理论转化为专业设计中具有直接指导效果的知识与方法。在短期教学中帮助学生迅速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有效展开人机对话的行为研究,进而探索人类行为生理、心理的隐藏需求,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奠定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关 键 词:设计心理学 教学实验 设计思维 设计理论前言:

自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建立以来,理论课程就一直端居在各所院校的课程表中,它的地位如此稳固,却遭受着持续而广泛的质疑。在重视动手、强调实践的设计界,理论对设计教育的价值,似乎在大多数人眼中,仍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际上,理论修养已成为制约中国设计师发展的瓶颈问题,设计院校的确应该帮助学生发展其对设计相关理论的认知、理解与习得。但传统的理论课程设置,多与实践课程分立并行,少有结合。学生对“满堂灌”式的教学,也多有抵触而无所得,这些问题导致理论课程的价值始终没有清楚呈现。所以,理论课究竟该上什么内容?该怎么教授?值得每一个理论课程教师以及非理论课程教师反思。

设计心理学课程,是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理论教研室对此作出的反应之一。在本科二年级阶段,我们称之为“专业基础”的学年,以设计心理学这样的理论课程模块,来契合整体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进程,这是有意义的尝试。本文将就如何在总的训练框架下定位、设计本课程,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教学等问题作出探讨。

一、“设计思维”在本科教学中的意义

设计界对“设计”一词的定义不断发生着演进。后工业化时代的“设计”已经突破了传统“造物”和“工业设计”的狭隘定义,正朝着更为广泛的领域扩展。西方国家设计界掀起的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运动,将设计运用到商业服务等各个领域(所谓“设计思维”,指的是以“移情-系统化思考-原型设计”等产品设计过程中秉持的方法解决产品设计之外的各种问题的行为及能力),而此时的中国,因制造业升级转型,对设计人才的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

与这种局面不相符的是,伴随高校扩招,大量缺乏生活和生产经验的学生进入设计院校学习。这些自小为应试教育所塑造的学生,因在动手能力上无法适应学习要求,故多数院校将教学首要目标定位于掌握操作技能的层面,本科院校职校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大量软件操作员和绘图员被送到社会,他们在日益激烈而且不断升级的设计产业里面,如何能持续保持适应性与先进性?当很多企业及其所处的产业平台,能够更有效率地培养技术人员,设计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怎样才能具备足够的差异化优势?身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视并应对这一问题。而对未来的设计师而言,如何认识设计、如何建立、发展必需的思维能力,也是其设计能力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囿于时间有限,教学办法不多,且教学效果不容易评估,“设计思维”这一本应得到补强的内容被有意无意地搁置了。本科设计教育体系变成以专业技能课程为绝对主导,设计理论和一些文化课程沦为可有可无的零散点缀的单极化格局。

所谓“设计思维”,并非僵化固定的概念。业界当下所引述的“设计思维”,指的是西方设计界倡导的一种思考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若以与设计相关的认知、思维活动作为广义理解,设计思维的能力可以涵盖更多方面:设计认识(对设计是什么的认识)、设计美学(设计的美学意识)、设计历史(了解设计发展的脉络与趋势)、设计方法(调查方法、分析方法、创意方法以及问题解决方法)、设计常识(心理学、生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必需的知识)、设计思考(逻辑思考、系统思考、发散思考、策略思考等思考方式)、设计管理(设计策划、设计战略等知识)……这些内容多多少少偏重“理论性”,牵连学生设计能力水平的提升,有足够的价值融入当下设计教育体系中。而传统的“设计理论课”,置身于本科教学这一语境,也应从狭义的坐而论道的学理层面,偏向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与“设计思维”相关的内容。

所以我们认为:本科二年级阶段的培养目标,除了事关专业表达的操作技术(如手绘技术、专业制图技术、软件技术等)、事关流行语境的形式美学手段(如外观、色彩、肌理的设计等)、事关产品生成的构造处理(如材质获取及加工、结构及其构成的技术、生产工艺运用等)之外,事关设计知识、意识和方法的“设计思维”诸多能力也应成为与其它领域平等的教学内容之一。

二、设计心理学及其定位

设计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堪称现代设计立足点。对产品设计的学生而言,不接受这一观念,几乎无法迈入现代工业设计知识体系。因为对人的心理认知,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径。基于如此推论,《设计心理学》课程可作为撬动支点,以此开始搭建出一整套设计思维系统课程群。[1]“课程群”是当前倍受教育界关注的概念,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接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链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的课程群。 但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2]。

在该课程体系中,《设计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心理学普及性质的纯理论课,它将从属于更系统和持续的教学架构,上可以承接《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等课程,下可以充当《设计调查》《用户研究》等课程的基础。而且,它将紧密配合后续的专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更生动地解读设计构造的功能意义、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工艺与“设计”的内在逻辑。也为相对枯燥的技法和手段课程提供了应用情境的指引,更关键的是,它开启了学生对人物关系的认知大门。

三、设计教学组织的新对策

教学的设计,本身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也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一种运用性设计。面对多年来对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质疑,教务工作者理应调整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更有效地组织这些课程,让理论性与专业性课程有机结合并相得益彰。为此,有一些指导原则需要建立:

首先,理论性课程不应与专业性课程孤立分立。理论课程若与专业课程脱节,很容易失去应用性,因为你无法指望所有学生都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其次,不能指望一次性完成教学任务。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若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等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最后,课程应该紧随或者附庸于其它专业训练课程。不能上完本课,在很长一段时间后续课程都用不到该课程所授内容。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拼合体,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

根据这些大体原则,《设计心理学》课程的做了如下设定:

1、《设计心理学》课程不被定位于纯理论,其目的在于佐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培养应有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我们没有必要在本科基础课程阶段,灌注太多精深的心理学内容,课程仅止须起到开智启蒙的作用,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与人心理的复杂连接。所以,课程首先要用契合学生经验的案例,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好感,对其研究领域产生兴趣,有强烈愿望去了解心理学,用其指导解决生活问题和设计问题。

2、用生动的方式解释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发展流派,对实验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有所认知。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教师最好为此准备足够的应用案例以激活学习热情。也可用高质量的视频资源可以辅助讲授。实践证明,学生对动态影像的接受程度较高,能在较长时间保持关注度。

3、着重对完形心理学、可供性设计理论、情感化设计理论等较为成型的设计应用心理学的介绍。完形心理学有助于学生理解造型的意义和规律。吉布森(J.J.Gibson)开创的可供性设计理论最近深受学界追捧,对这样一些较为敏感的知识也可以及时介绍。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提出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帮助学生更清晰理解进而建立起认识产品设计的完整维度。

4、通过心理学知识介绍,要保证激发学生对研究用户的兴趣,并自行去链接更多的相关知识。进而以一些简单的观察与分析训练,让学生去思考设计与人的关系,产生从理论到行动的平滑过渡。这些练习不需要很复杂,高难度,权当作《用户研究和调查》等后续课程的热身。通过容易上手的训练,学生能品尝到分析的乐趣,进一步强化学习心理学以及更多相关知识的意愿,就算为将来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设计心理学》适宜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专业基础”学年的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设计要紧密考虑人的需要,能避免学生对繁杂单调的技术操作的目的产生误解,导致迷惘和倦怠感。设计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建立了用户导向的设计价值观,学生会更清楚地理解技术手段将运用于人的生活,不论是表现技法、模型语言,还是材料工艺、结构原理,都不会冷冰冰、硬梆梆。

通过教学实验,无论从课堂反应还是作业效果来看,短短一周时间的《设计心理学》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喜欢这门课程,感受到设计理论课对专业设计的价值,并很明显地改变了他们认识产品设计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对人产生了兴趣,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结语

在没有及时建立正确设计认识的情况下,长时间疲于操练技术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重要的设计思维训练期,技术训练可以在毕业后的实践中迅速补强,思维能力的欠缺却很难改善,也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二年级的课程构架中不可以缺失文化与素养方面的相关课程。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本科院校必须改变职业化的绥靖政策,力求在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系统地培养、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设计心理学》是一个完整的、致力于持续发展设计思维能力的应用性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力图在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之间建立串联关系,让设计理论能有效地推进专业设计训练。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理论教研室的一次改革尝试,也是广州美术学院二年级“专业基础部”构建更为完整均衡的设计基础能力框架的重要尝试,对其进行教学实验,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注释

[1] 吴开亮. 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 江苏高教,1996,(6)

[2] 李慧仙. 论高校课程群建设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 江苏高教,2006,(6)

参考文献

[1] 译著:(英)布朗著:《IDEO,设计改变一切》,侯婷译,万卷出版公司,沈阳,2011年:3-8 。

[2] 专著: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1年:47-48。

猜你喜欢
心理学理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