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

2013-04-29 00:44:03陆小花
关键词:苏轼背景鲁迅

陆小花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本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目前,学生在文本解读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解读的范围十分狭窄,以及对文本只具备泛读的能力,而缺乏精读的能力等。因此针对在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来探寻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一是纵向阅读法,即通过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原著,了解文本创作的背景、动机和史实;二是横向对比法,通过把该文本与其他文本或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领悟该文本的创作风格与特点;三是细嚼慢咽法,即细细品读文本描写的细节,了解文本的创作技巧,实现对文本的精读。通过对这些文本阅读途径的探寻,为中专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教学的灵感。

一、纵向阅读法,增加文本解读的深度

所谓知人论世,同样地,文本的解读也应做到知人论文。由于中专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多为名家经典之作,部分文本还会截取名著的一小部分来作为阅读教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文本有关的原著以及作者的背景材料,从而加深对文本创作背景、动机和史实的了解。

如中专语文教材第一册《药》,这是鲁迅比较著名的一篇小说,在刚开始阅读时,我们会发现这一文本有点晦涩难懂。由于《药》最终是被收入到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里的,因此我们可以深入阅读《呐喊》这一作品集以及关于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并以此了解到这篇小说是以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的。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知道,文本中的 “药”,并不仅仅是指给华小栓治病的药或者是粘着夏瑜血的馒头药引,它还是唤起中华民族觉醒的良药。而通过对《狂人日记》等其他小说文本的阅读,可以更加深入体会到鲁迅在写下《药》时的心情——既是为秋瑾等革命烈士牺牲感到悲痛,也是为国民的麻木不仁感到悲哀,同时我们还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爱以及对这个民族的怜悯之心。

再例如语文教材第一册《沁园春·长沙》,通过阅读与文本有关的历史创作背景材料可知,这首词是在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所作的。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展开,省港大罢工和五卅运动爆发,毛泽东正领导着湖南的农民运动,由此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写下这首诗时是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相反,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尽管看似清新欢快,然而通过背景材料的阅读,我们或许可以解读出海子写下这首诗的另一种复杂的情感,有对生存本质的质疑,也有对那一代人精神困境的折射。

二、横向对比法,增加文本解读的广度

文本的解读存在多种途径的,除了深度阅读品悟文章的语境与情境外,还可以通过对文本与其他文本的横向对比,使读者自己对该文本的写作特点与风格更加通达明了。而这种横向对比又可以分为多个方面:例如,我们可以把具有相同风格的文本进行对比。例如,在中专语文教材第二册中我们可以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个横向的对比,同是宋代豪放派的词人,他们在词中都喜欢借用典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但北宋苏轼的豪放更多的是一种文豪的豪放,他的词中流露出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豁达、乐观之情。与此同时,苏轼还开拓了词的表现功能,“以诗为词”的倡导更是为苏轼的词增添一种前所未有的正气与大气之风。而南宋辛弃疾的豪放则是属于儒将式的豪放,南宋战乱频仍,经常在战场边疆度过的辛弃疾更多的是流露出一种苍凉和报国无门的惆怅,而他笔下的意象也多为军事意象,抒发的是“年已老,发已苍,却不知何时再战沙场实现报国杀敌的愿望”的一种惆怅与悲凉。再例如,把李煜《虞美人》与柳永的《雨霖铃》进行横向的对比,可以发现,同样是婉约派的词人,北宋柳永的词表现出来的是清新婉约、缠绵细腻之境,而南唐李煜的《虞美人》更多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亡国亡家的凄绝与哀婉。

三、细嚼慢咽法,实现对文本的精度

目前,很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只能是泛读,而不具备精读的能力。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必须要学会细读,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字、词、段,更加深入体会到文本的写作技巧和创作特点,并通过细细品味,去体会作者在文本中使用该字、词、段的寓意。举例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个“惊”和“卷”既写出了浪涛的浩浩荡荡、来势凶猛,也很传神地写出词的一种恢弘的意境,把词人的豪放风格展露无遗。再如《再别康桥》的“软泥上清荇,柔柔地在水底招摇”中“招摇”这个动词就很值得我们细细品悟,这一个带有拟人修辞手法的词语,更传神地表现出了青荇的柔嫩、活泼的形象,同时它既是写青荇在水里的摇摆,也是对作者内心的招摇,如此一来,诗的意境便能很好地呈现出来了。再例如鲁迅的《药》“微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最后一段对景物的描写对于整个文本的点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枯草的描写,更好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伤痛与悲哀以及环境的苍凉。

【结 语】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文本的解读并不只是一种途径,而对文本的解读也不止一种方法和方向。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与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在细读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充分解读与理解。

猜你喜欢
苏轼背景鲁迅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从善如流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