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平
语文教师的职责主要有两条:一是让学生爱上作文,二是教会学生作文的方法。而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具体的知识。只有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让他们爱上作文,让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才会使他们受用一辈子,才能使学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生活融入学生作文,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目前作文教学往往如此:教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即使偶有一些佼佼的佳作,也免不了给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作文成了“造文”“编文”。这样的文章,读之如同嚼蜡,谁去欣赏?因为他们都缺少真正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没有做到仔细观察感受生活的那个“愁”。要把生活这股活水引入作文的水池。那么怎样的生活才能融入到他们的作文中,并且又成为一篇好作文呢?——只有学生熟悉的生活才是学生作文文思泉涌的不竭的源头。初中生年龄不大,生活阅历有限,但爱好广泛,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指挥学生的将军,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去指导、教育,培养他们。更要懂得去揣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事物。如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他们的话题不再单纯的局限于书本了,他们更喜欢网络、喜欢流行事物、喜欢去接触感兴趣的却又不符合年龄的东西。即使这样,教师不如大胆点、开放点,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出发,保持他们热情,谈谈其为什么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些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能否用文字写出来?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写作水平的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肯将感兴趣的东西写出来了,从而进一步来说,他们有了自己的兴趣作文,也达成了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何乐而不为?同时,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无限广阔的世界便展现在眼前。这里,总有学生熟悉的事物、喜欢的东西,更有许多蕴含深意的素材,如果再加上教师的精心挖掘和引导,或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或展示含蓄隽永的材料,或创设激动人心的情境等,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写作兴趣,那么离写成一篇好作文就不远了。
二、运用电教媒体,提高习作水平
在习作教学中,单纯地靠教师用语言来描述某一情境,学生创作起来会感到困难,无从下笔。而计算机具有呈现文字、图片、语音、动画等功能,它为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由于网络本身具备的特点,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个性化习作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苏教版第11册习作5要求学生们全面、生动地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家乡各种产品的详实资料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任选自己感兴趣的、急于了解的某一方面资料。例如某一产品的历史、制作工艺、外部特征、价值用途等,学生会因获取到了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信息而兴趣大增,为个性化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忙于批改习作,学生只关心分数。当教师批改完进行讲评时,学生的兴奋程度已淡化,难以唤起习作的情绪记忆,因而收效甚微。而多媒体网络具有广播、监控等功能,它的介入,可使教师在讲评时营造出个性化修改的氛围,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这篇习作讲评时,我利用广播演示功能,将学生的典型习作传到电脑屏幕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共同评议。通过相互讨论及观摩别人的作文,既汲取了别人的长处,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可贵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地直接对话,及时给予辅导。教师还可以马上在计算机屏幕上审读学生的作文,习作的优劣可随时供师生讲评、讨论、鉴定。有了及时反馈和调控,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广抓个性,展现自我
学生作文与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充满自我个性”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目前作文教学中重术轻道、舍本逐末的现象。
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说来,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从我指导过的“表现自我”的学生作文看,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容大多是写自己过去熟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比如写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人,写因为父母不和、家庭的阴影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创伤及其对自己人生看法的影响;或写父母早逝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生遭遇和对己逝亲情的眷恋;或写自己对身处其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品质。课外我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坚持写生活手记、写观察日记、周记随时把感受记录下来。并提出要求:“在观察上下功夫,在细小处练文笔。”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了写作素材,也为学生创造性选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