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双 张杰
摘 要: 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环境、交通、生态、功能、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协同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学科之中。本文基于对协同共生理论的研究梳理,以“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发展”为出发点,以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为例,对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城市设计的方法,并将协同共生理论进一步引入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立城市协同共生系统,对城市设计与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协同共生 城市设计 区域改造
一 、引言
上海市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新型城市区块如商务区、写字楼、多功能区、休闲旅游区等迅速增长[1],废旧园区和工业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和谐因素,不利于区域和谐共生发展,对区域的改造与更新成为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持续与协调发展中必须面对与着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当区域与城市完全实现互动式、共生协同发展时,才能打破区域与城市经济独立发展的格局,突破城市之间不同区域的分割与障碍,实现城市带动区域,区域促进城市发展的良好格局,从而推动城市持续、协调发展[2]。
为助力徐汇滨江开发,凸显区域优势、强化文化特色,以协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社会时代背景,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规划设计项目营运而生,该项目围绕“姓体,靠水”的主线,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角度,助力黄浦江滨江开发,彰显区域优势,打造区域崭新品牌,为黄浦江西岸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全新的发展格局中将获得更绚丽的契机,对城市建立协同共生系统做出有力的实践。
二、协同共生与城市设计
(一)协同共生理念的内涵
“共生”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 年提出的。德贝里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它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化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而逐步引起了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共生方法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共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的自组织现象,对称互惠共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现象的必然趋势,进化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协同共生”理念的本质特征就是合作与协同[3]。
协同共生理念强调:(1)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共生单元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合作。(2)共生强调了存在竞争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 (3)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 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
协同共生理念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研究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共生演进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城市发展中协同共生模式选择
共生模式又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关系多种多样, 共生程度千差万别,但是对称互惠共生是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也是最有效率最稳定的系统,任何具有对称性互惠共生特征的系统在同种共生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4]。表1是几种常见的模式与特征:
在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中,目的是要促进都市滨江开发打造多元文化产业集聚区,推进上海国际大都市城市文化的建设。其全新规划也将是体育赛事文化、国际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互动和融合的过程,必将增强城市文化对地区和国际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改善和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是互惠共生模式的典型案例。
(三)城市设计的内涵
关于城市设计的内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给予不同的解释,总的来说,可以这样定义: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 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智能效率为动态目标, 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 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7]。然而,当前的城市设计状况中,城市设计求大、求气魄。追求几何图形化,出现大量的尺度惊人的大广场、宽马路,醉心于营造供人空中欣赏的景观,却忽略了为人使用;在城市结构网络方面单纯追求西方几十年前的机动车化,缺乏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同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到处追求时尚的“标志性”建筑,缺乏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对城市设计进行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同时对新时代城市形态发展的趋势也缺少研究。
(四)现代城市设计方法
根据前人的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城市设计的方法:
1.设计目标策划法
几乎运用于每个城市设计的早期,为基地寻找一个最有利的开发方向,通过对基地各种环境资源的分析,运用逻辑分析和创造思维,寻求与城市总体发展方向一致的目标。例如上海新天地城市设计是目标策划的佳作。
2.城市空间组织法
空间分析是最早、最容易被设计者理解和采纳的方法,也是达成美观环境和特色环境目标的重要方法。美国学者罗杰运用此法分析了华盛顿、波士顿、哥德堡的城市空间,均获成功。
3.城市要素整合法
类似于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整合,是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相对于城市规划,更重视三维形态的整合,整合过程强调要素的开放、渗透与结合方式。
4.城市基面组织法
随着城市立体化的发展,通过不同标高的基面组织,综合考虑城市立体化的动力基础、高度设定、城市要素组合以及地形塑造等方面,创造佳好的环境。香港中环空中步行系统城市设计是城市基面组织法的绝佳案例。
5.行为环境互动法
研究场所内人的行为模式对于环境的需要,帮助设计者创造宜人的环境,从而达成良性循环,增加综合效益。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对城市特别是基于行为单元的城市区域,在行为与环境互动规律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有待开拓。
6.公众参与法
在可持续设计和管理过程中,设计者不仅依照法律完成公众参与,而且还会主动地鼓励和策划参与,是建立公正环境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旧金山1971年的城市设计中,通过对各种人群进行社会调查,设立城市设计顾问委员会,开展公众听证会等公众参与的举措,获得了相似的社会意见,并由此改良了城市空间环境[7]。
(五)城市设计策略
1.整体协调策略
城市设计的终极目的应当促进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涉及整个地区或整个城市等大规模环境[8]。因此,城市设计应通过整个区域范围内环境品质的互动协调来实现城市特色要素的合理分布,整体体现城市特色。C·亚历山大等学者在《城市设计新理论》(1987)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寻找“创造城市整体性的法则”的目标,提出“城市设计的单一目标即创造环境的整体性”[9]。事实上,如果单纯依靠几个地块或街区的景观环境表现,只能造成城市的分块割裂,更为严重的是将影响城市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使城市设计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划船俱乐部的规划设计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实施整体协调策略。在建设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设计总体格局中,应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秉承整体开发的理念,从宏观层面进行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及要素构成与分布的综合分析,俱乐部的整体规划尊重上位规划的布局特点,能够有效融合徐汇滨江规划的整体风格,对点缀黄浦江滨江风貌,实现与滨江开发区位和功能上的协调发展、互补双赢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现实价值。
2.文脉传承策略
《北京宪章》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对城市的营造和人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历史,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必然的规律,城市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是城市发展脉络中的精髓。因此,作为城市特色与文化集中展示窗口的城市公共中心必然承载着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责任,通过文脉传承策略实现城市历史与现代文化特色的有机生长是上海市划船俱乐部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划船俱乐部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水上全民健身和水上体育竞技运动事业发展的历史,也是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的一部水上海派体育文化传播史。后期兴建的上海市划船俱乐部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水上运动基地,完整继承并发扬了其前身所孕育出的悠久的“船”与“水”文化,在推进上海国家大都市城市文化的建设,打造徐汇滨江文化产业集聚区,推进体育、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发挥体育、旅游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在传承弘扬海派特色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功能复合策略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颠覆性地批判到:城市简单的功能分区“是对城市的洗劫”。她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能多样性,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的生活需求。因此,城市应该是一个功能复合的综合体,而不是呆板的几何拼凑[10]。
随着城市空间开发的综合化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城市设计对功能的多样性要求越来越高,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建设必须结合城市功能多样性的要求,配套多种设施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并通过不同功能的内在联系形成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产业链条”,以此吸引大量消费人群和增加消费项目,将其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因此,为提高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城市设计提出了功能复合策略,在功能上结合现状用地布局及实际开发模式的导向呈多元化分布[11]。上海市划船俱乐部依托徐汇滨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多年来在开展水上运动、组织户外体育赛事、经营体育产业等方面的探索经验,在二次规划中将立足于“多元化、集聚性、精品化”的目标定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地块功能、升级区域规划,努力打造集休闲运动、旅游观光、体育赛事、教育培训、文化展示等全方位一体的国际化都市水上运动中心。
(1).多元化——对象群体覆盖层面广,实现多元服务功能
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发展要兼顾多元的受益对象群体,体现社会功能和产业功能的综合性。
(2).集聚性——聚焦船、水文化元素,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以体育产业为核心,打造集赛事、旅游、文化、休闲、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体育产业平台。
(3).精品化——凸显高端品牌价值,提升区域魅力
俱乐部优越的地理位置,立足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体育文化底蕴,在综合了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的前提下,凸显高端品牌价值,提高地块的整体形象。以体育文化和产业为媒介,打造现代城市体育文化圈,展现城市个性和形象,提升区域魅力,改变片区的城市面貌,成为黄浦江对外交流的又一崭新名片。
上海市换船俱乐部规划围绕“多元化、集聚性、精品化的国际化都市水上运动中心”这一整体定位,打造以5大功能为一体,涵盖4大区域,融合3大模块,搭建2大要素齐聚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如表二所示:
(六) 协同共生理论对城市设计的意义
共生是一种和谐、互动的共振现象,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区域系统状态; 是区域系统功能最优化、效用最大化的状态集合,是衡量区域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12]。“协同共生”在城市设计上是指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城市发展现象,从而统筹城市开发空间发展的局面。
城市是各种不同功能与活动的共同表现空间,城市所表现的空间具有共生的形态,它的各部分是相互依赖的。从协同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合作、协同和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中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城市的规模效应是建立在区域多种经济活动混合和聚集基础上的,通过经济互补效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积极的环境秩序中,相邻建筑之间在整体环境的作用下便产生了更大的作用,这种功能互动带来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聚集效应,使环境产生巨大的聚合力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积极媒介[13]。城市设计的协同共生理论实质是强调不同区域功能与互动的多样性,这与简·雅各布斯提出的城市“混合功能区”的概念基本是一致的。
三.、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协同共生的实践案例
1.区域改造与城市发展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又是长江的入海口,黄浦江、苏州河水网交错,是积极开展船艇运动项目的好地方。随着形势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演进,沿黄浦江的世界级现代化建筑群正在兴起,而黄浦江、苏州河黄金水道以运输功能为主的航道正在逐渐消退,功能不再。规划和发展船艇运动,对开展水上旅游和点缀国际化大都市风貌,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现实价值。
上海市的整体功能正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本土型向区域型集聚,从国内最大城市向世界级城市迈进。水上体育运动作为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推动、转型、升级的作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点扶植、加快发展的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划船俱乐部的全新规划顺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为打造全新的体育文化品牌起到促进作用,对滨江开发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对其地块进行全面改造、产业重置和功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整体规划实施策略
2.1规划布局
(1)运动训练区:主要集中于滨江水域和沿岸陆上场馆设施。包括水上项目的比赛场地、运动员训练场所、船只停靠、海上救生等必要设施的建设,并兼顾社会公益效应,为市民的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水上运动体验区和户外休闲活动场所。
(2)行政办公区:通过改造现有办公楼、新建办公楼等形式,打造结构紧凑、功能全面的行政办公区。
(3)综合服务区:为满足体育运动及休闲旅游消费群体的要求,符合上海划船俱乐部今后的发展定位,在地块相关区域内,结合景观设计等多元素的运用设置观光休闲、餐饮休憩等必要的配套服务项目布局。
(4)文化展示区:包括上海市户外水上运动博物馆(展示中心)、上海市户外水上运动名人堂及上海市户外水上文化体验区等市民参与互动的综合设施。
2.2实施策略
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发展规划按照阶段性实施目标分解如下:(1)调整业态结构
整顿清理各类仓储商务机构,关闭与体育产业无关的业态项目,合理规划未来区域产业组合形态,形成以体育赛事产业为核心,运动休闲为主营,观光旅游服务为辅助,兼顾健身娱乐、文化体验的结构布局,构建科学、互补、共赢的产业生态集群。
(2)项目升级改造
建议保留办公大楼和百赛楼两栋建筑,并对其内外部设施结构进行升级改建。对两栋建筑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布局规划。
(3)环境整体优化
对地块区域内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整修及周边环境的统一改造,大力推进周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景观环境的改建力度,遵循徐汇滨江开发的整体规划格局,注重将景观与生态、体育文化与上位景观融为一体,在黄浦江规划与徐汇滨江开发中注入体育内涵。
(4)打造国际化都市水上运动中心
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进驻,形成以体育赛事产业为核心,集多种服务为一体,产业结构合理、景观设计突出、人气凝聚力强、设施环境佳、集散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管理效能优的示范性功能区,集中展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成果及国际化高端形象的品牌项目。
四、结语
区域改造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是服务于城市设计的,促进城市生态发展是城市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需要。由于城市设计具有开发主体多元化,不确定因素多,实施周期长等特点,因此立足市场和宏观发展背景,引入综合策划思想显得尤为重要,统筹开发空间协调,全面分析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矛盾和发展潜力,把握全局,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减少或避免主观规划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使规划更具科学性,从而保障城市设计得以顺利实施[14]。
在协同共生理念下,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两者之间只有彼此互动与联动、合作与交换、互补与互惠、镶嵌与混入,直至相互融合,达到共同适应、共同优化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城市设计的各要素之间才能形成功能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与城市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骅.基于文化视角下的生态城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
[2] 朱俊成,姜云霓.基于共生关系的武汉城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11-115.
[3] 陈博.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1-24.[4] 刘荣增.共生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运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6,(3):19-21.
[5] 季旻.浅析城市设计和生态城市[J].山西建筑,2011,(5):7-8.
[6] 司马晓,杨华.城市设计的地方化、整体化与规范化、法制化[J].城市规划,2003,(3):63-66.
[7] 王南.传统北京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J].北京规划建设,2010,(3):25-32.
[8] 张宗果,周波.浅议我国城市复合型中央商务区的建设——以重庆江北城规划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1):209-211.
[9] 杨剑,谢晖,张琳,许凯.整体协调·功能复合·文脉传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共中心城市设计策略思考[J].规划师,2010,(10):53-56.
[10] 朱俊成,张敏,宋成舜,汤进华.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J].
城市发展研究,2012,(3):7-14.
[11] 王天青,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中心区功能完善规划—以《青岛中心区完善与整治规划》为例[J].:25-27.[12] 王承华,周立.基于综合策划思想的城市设计探析— 以张家港市沙洲湖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1,(6):58-63.
[13] 翟俊,协同共生:从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2012,(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