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原民间艺术视域下的建筑空间设计教学探析

2013-04-29 01:14:50张春玲
设计 2013年8期
关键词:柳编民间艺术中原

张春玲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中原高校建筑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思考,初步探讨了民间艺术与建筑空间设计教学融合方式及设计教学思路与步骤,并举例论述了民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创新途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基于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设计教育对于发展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关 键 词:民间艺术 建筑空间 设计教学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对于文化与建筑的关系有着这样的描述:“城市应该像文学一样。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及意韵。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的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①如今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城市版图日益扩张,传统古建筑如何保存、新建筑是否代替古建筑大兴建起是整个建筑界的设计师、评论家以及社会民众争论的话题。传统建筑仅仅是保留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格吗?笔者认为这不能全方位地展示出传统建筑的文化功能。传统建筑无论是从结构还是构件及装饰造型上都体现了它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笔者认为可以从民间艺术文化环境中寻找其建筑本体发生的内涵,从建筑设计视角透视其与地方民间艺术产生的联系,发现它们互相渗透,互为本源。而对于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间艺术文化及符号学内容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发扬与创新,也是笔者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来孜孜钻研的课题。在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建筑空间设计人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其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思索与探讨,通过专题设计训练研究如何将中原民间艺术特征及地域文化符号与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的主题融合,以彰显河南建筑空间文化的鲜明个性,提升河南建筑形象,并将极具地域特色与个性的中原民间艺术资源在建筑外观与空间的设计中实现应用,力求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学术理论研究、设计开发实践的教学体系。而吸收借鉴中原地域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的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立足自身文化探索前行也是改进设计教育、发展本土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将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为河南省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培养优秀人才,探索出河南民间艺术的再生之路。

一、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调研

处于黄河襟抱中的河南,古称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原。这里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延绵至今,演绎着中华民族煌煌生机。中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艺术体现着河南各个地域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及艺术特征,是人们文化积淀与智慧汇聚的结晶。河南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等地域,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培育并影响着不同地域的民众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河南各类民间艺术蔚为大宗,技艺精湛,个性突显。较为出名的有豫东周口淮阳的泥泥狗、豫西信阳的柳编、洛阳的唐三彩、豫南禹州的钧瓷、豫北滑县的木版年画等。这些民间艺术既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发扬的瑰宝。从2012至2013年期间,笔者在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设计教学中探求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课题研究中,经过理论梳理、考察、总结与查新,发现随着人们对民间技艺与传统手工艺品的认同,中原地区许多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已被申遗保护并进行新开发,但创新力依然不足,难以引起现代人共鸣。而中原民间艺术作为河南传统文化的特定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其艺术性、实用性、地域性等特点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可以为河南省高校本土艺术设计教育提供文化资源,同时也为支持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作为河南区域性专业教研机构,在本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笔者将“河南中原民间艺术的艺术特征与表现”结合建筑外观与室内设计原理及方法进行再设计,再创新的教学研究。其目的在于探讨河南本土民间艺术的价值与延续,扩展当地建筑文化语言形式,达到保留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与建设本土文化建筑的教学目的。

二、植入中原民间艺术的建筑室内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笔者依据教学大纲,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教学课程内容作为设计思想来源,引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讲授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理论,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民间艺术品再创作,实现设计实践。并在课堂上实施情景故事板调研训练、与乡土艺人“对话”、创新研究设计方法、成果展示互评等模式化系列教学方法。

1、情景故事板——调研训练

在课程理论知识系统讲授后,教师编制并下达设计任务书,指出实地乡野考察的地点、内容、范围、形式,学生根据某地区一个民间艺术项目为目标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并结合图片进行项目分析研究。例如以信阳柳编为主题的故事板设计训练,在设计素材提取过程中,将信阳地区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柳编传承历史、柳编技艺及制作过程、柳编制品的造型与功能作为母版,对其细化深入分析,划分出“地域民俗民风”及“技高艺美”、柳编编织纹理、材质色彩、编织物造型等子版,将其形式化、符号化的提取形成设计前期的故事板,为更好地将其体现于建筑空间与装饰表现中提供设计分析材料。另外,笔者针对依据目前已有的以民艺元素为来源设计建造的建筑单体,在教学中将其进行图片调查和思路辨析、对比给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自我赏析能力。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展馆外观设计和中国禹州均官窑址博物馆,两个建筑无论从外观造型还是空间功能设计,都汲取了中原民间艺术的灵感。西班牙展馆设计的主题理念是 “世代相传的城市”,它的建筑造型亮点是利用藤条材质编织的覆面框架,该展馆建筑外立面由不同质地颜色各异的藤条板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流动而浪漫。并且这些藤条板的天然色差将组合形成一个个象征自然元素的古老中国文字,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自于信阳地区的藤条编艺既展示了当地自然材料与传统手工技艺,又为现代建筑造型和材料的选用开辟了新的设计思路,很好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作为钧瓷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展馆,在建筑空间功能分区上清楚地划分了主体展馆、宋钧官窑遗址展示馆和钧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部分组成。虽然在整个建筑空间内部功能分区合理,在造型墙面装饰及展示墙、灯具等细节上都体现出禹州龙山文化、历史沿革、具茨山神秘符号及钧瓷民间艺术文化,并在设计上都巧妙地体现出禹州地域文化及钧瓷艺术,但是与西班牙展馆外观设计比较创新略显不足。(如图1、图2)

2、与乡土艺人“对话”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教师邀请个别民间艺人进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艺人的技艺操作和流程,用手真实地向艺人学习民间工艺的技艺实践。在这个信息虚拟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只依赖眼睛的认知,而忽视通过手完成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只关注外在形式和图案二维的视觉艺术表达,并没有深入的理解民间艺术的作为活态文化传承的本质,更难于将设计元素融入表现在建筑三维空间设计中。通过对民间艺人生产、生活的体验和交流,使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自然链接,避免学生设计过程与真实市场产生隔阂。

3、创新研究设计方法

学生通过对建筑建造模式、空间布局、建造材料与构造等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对相关地域文化背景、民间艺术形态及特色的调研分析,可以进一步思考中原民间艺术的导入方式,扩展设计思路。学生在进行室内功能分区划分时要针对实用性和民建家居地域性考虑;在空间的装饰材料与构造中,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材料,剖析本土古代建筑构造形式;在造型、色彩、陈设的装饰手段应用中学生要强化富有民俗性、地域性等人文素材,要将民间艺术的内涵美和艺术装饰美运用象征、隐喻、意象、符号学的手法表现于建筑设计中。例如,在“乡村絮语”——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外观设计的专题设计课程中,乡村是指朴素的民间,而絮语则是指民间的艺术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学生针对信阳柳编艺术特征及工艺品造型为设计来源,展开了设计理念及方案草图。如方案一,将柳编背篓与编筐进行结合,从两者高低错落的感觉设计出展馆主楼和副楼。运用柳编肌理表现于展馆外观,显得层次分明。低矮的副楼衬托着巍然高耸的主体建筑,有主有从,富于变化。方案二,将柳条古法编织的鱼篓作为设计灵感,以曲线为元素,由层层叠加的线条组成环形作为建筑外观,圆浑而大气,含蓄而流畅。(如图3、4)

4、成果展示互评

在设计中期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方案PPT汇报,内容包括由前期调研引发的设计概念图片、文字和草图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草图,空间功能布局计划书。汇报后学生以团队小组讨论其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互评。而后,小组推荐设计较完整成熟的优秀方案,共同电脑制作建筑平、立、剖施工图及构造大样图、效果图,最终小组各成员亲自动手协力完成模型展示。在“乡村絮语”——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设计课题训练中,教师辅导学生进行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课题来源分析和设计定位立意,拟定其为一个公共的艺术机构及文化活动的空间。它存在的意义除了收藏研究编织艺术品、保护编织艺术资料和继承、发展编织艺术文化的职能之外,搞好艺术教育知识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职能。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收藏、研究与展览活动事实上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理念。因此,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应当具备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主要功能。依功用可将该建筑空间内部合理划分为展示区、储存区、销售区、工作管理区、青少年手工民艺学习区、艺术沙龙、餐饮服务区、卫生间等。整体建筑设计形态来源于柳编鱼篓,无论从建筑外观还是室内装饰都以展现柳编工艺的技艺美、肌理美、视觉美为目的,将民艺作品的表现力体现于建筑现代设计中。(如图5、6)

三、中原民间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价值与延续

立足于中原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对其积极的考察和研究,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元素并运用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是鉴古而知新的创新实践过程。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盲目跟风于西方,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设计出品程式化、套路化,设计专业的学子和设计师在开发创新中,缺乏对利于民生、促进产业链形成的专题性设计。设计类高校教育应着力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本省省情和需要,利用本省劳动力资源、可再生自然资源及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来开展创意设计,通过对中原民间艺术的物质形态的研究,“取其形、延其意、用其神”的设计方法使之能够在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对于处在当下河南省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延绵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的独特视角研究本土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对开发中原民间工艺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全省人民的幸福感、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设计教学的策略贯穿整个过程,对于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原民间艺术有着一定地指导作用。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课题《艺术设计教学中探求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批号:2012-QN-526)成果之一。

注释

[1] 《黑川眼中的城市与建筑》,中国建设报,2001.02

参考文献

[1] 《黑川眼中的城市与建筑》,中国建设报,2001.02

[2] 黎庆,李苏云.从设计教学中探讨传统民间艺术[J].文艺争鸣,2011.03

[3] 赵力强,郑阳,洪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方法探究[J].创意与设计 ,2010.08

[4] 王平.中国民间艺术通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05

[5] 刘成纪,杨云香.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03

猜你喜欢
柳编民间艺术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My Favourite Animal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农家书屋(2018年5期)2018-05-30 03:40:54
御中原 画饼充饥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湛江文学(2017年11期)2017-11-30 08:31:09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科学之友(2016年11期)2016-11-21 18:39:51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职业(2016年6期)2016-08-09 18:51:35
非遗柳编展神韵
少先队活动(2016年2期)2016-03-15 11:04:50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