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赞扬
【摘 要】钢琴音乐传入我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的速度却是惊人的。尤其是近些年以来,伴随着众多中国青年钢琴家在国际大赛中的优异表现和国内钢琴考级蓬勃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开始学习钢琴,这对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在教材、作品的选用上,往往照搬外国的乐曲体系,而忽视了民族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地位。本文仅就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在演奏和教学上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加以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音乐;韵;钢琴中华
中国美学中,“韵”字常常与“神”字、“气”字、“风”字连用而称为“神韵”、“气韵”、和“风韵”。就音乐而言,“韵”除了指声音本身的和谐以外,还强调音乐情调与意味。当神韵、情韵、声韵、自然之韵交相辉映的时候,音乐本身是超越了悦耳与和谐,到达了悦情悦神的最高境界。中国钢琴曲宏扬着中华音乐文化之 “神韵”,重韵味,强调情境、意境,作品大都具有气韵生动、情深意远、内涵丰富等特点,善于在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寓以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也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余韵。
一、气韵
“气”与“韵”是我国民族传统美学中的一对范畴。“气”以不惑之势贯穿整体,“韵”以隐约暗示的姿态存在于细致的空间之中。“气”与“韵”作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这一对美学范畴,即是艺术创造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艺术审美的神奇境界。中国音乐自然不能例外,同样讲究“气韵”。在这里“气”是音乐风格的内在涵量,“韵”则是音乐风格内在涵量的外化。“气”恰似一根无形的引线,贯穿着乐中的每一个音符,即使音乐处于无声状态时,也需要用“气”将其连贯。音乐表演中的“气”更多体现在作品与演奏者生命活力的定势上,是由演奏者心理或精神控制的。“韵”则体现在对乐音所作的一些装饰性变化和力度、速度及音色的处理中,它是艺术形象得以鲜活的动力。演奏者的注意力应放在“气”的一方面,因为它是全局性的,气脉贯通,则贯气提神,气贯神足则出神入化,“气”“韵”生动地串为一链。
就“气”这个整体性的概念来说,我们要想将其拿捏得恰到好处,首先要对所弹奏的中国钢琴作品有一个全局性的结构把握。与西方音乐作品相比较,中国音乐在曲式结构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曲式法构呈现三段论的特点,“A—B—A”(正、反、合),而中国的作品,很少采用“A—B—A”的结构。有人打了一个非常浅显的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说西洋音乐像是在做广播操,而中国音乐就是在打太极拳了,真是很形象。中国的曲子构成更体现了一种衍展性,呈现一种不停地往前发展的结构,从无序到有序到无序(散—慢—快—最快—散)。可以说,要将气韵自如的运用到音乐中,成为真实而自然的情感流露,关键就在于要准确把握乐曲整体结构和发展脉络。如《夕阳箫鼓》的结构整体是“散—慢—快—散”的形式,首段的“江楼钟鼓”与收尾散起散落,中间各段时空节奏序列和结构也是采用自然递增,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加上旋律本身的运用重复、变奏、衍生的连环式的乐句进行,使小节中的重音随气韵自由移动,当气贯音流时,重音随韵随气自如挥洒。当音乐处于无声状态时,气也不曾停息。可以说,全曲不仅由气穿,也是韵之生发和依托的根本。
二、声韵
音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音乐是语速、语音、语调乃至句歇等语言因素的抽象表现。中国语言的特点是一字多音,一字多声,一声多韵。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体现在音乐中即为动静相宜的韵律感、此起彼伏的流动感。赵晓生先生在《中国钢琴语境》一文中提出,“中国古代音乐都是‘念出来,‘吟出来,‘读出来,‘唱出来的”。音乐史在明清小说之前,几乎完全寓于文学史之内。《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体》、《唐诗》、《宋词》、《元曲》,哪一路不是“歌”、不是“吟”、不是“唱”?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语音丰繁多样。普通话有阴阳上去四声;浙江越剧的语音为九声;福建语音多达十二声。方言语音的声调直接影响到地方民歌、曲艺、戏曲的风格,也很自然地被带入到器乐演奏中来。
【例十五】
汪立三的《蓝花花》(1952年创作),其主题旋律选自同名的陕北民歌。该民歌的歌词为,“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我们如果用陕北话把词念几遍,就好像能够自然而然的把曲调给“念”出来。从中可以看出,语法规则及语调升降规律对曲调创作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由民歌、民间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是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也应讲究声韵,它是影响中国音乐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对中国钢琴曲的旋律进行说、诵、吟、唱等方式的训练,领会其中包含的潜在语言特点,对于掌握理解旋律的内涵极其重要。习琴者应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准确的诠释作品的风格意蕴。
1、演奏中的有形联想
同中国民族管弦乐器相比,钢琴受自身发声性质所决定,发声后音量会迅速的减弱,而不能像管弦乐器一样,通过弓弦或是气息的变化来改变音的强弱。但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方法,不同的触键手段,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方面的对比,使得钢琴产生不不同音色的联想,再结合与借鉴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就能够充分的表现乐曲的民族色彩。这里的联想即是有形联想。指通过对作品旋律、节奏、和声等具有民族风格的织体进行分析,以及对民族乐器的模仿,使演奏者在头脑里形成了对音响的超前意识,从而在演奏中自觉加以运用。
像弹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时,演奏者的脑子里应该有笛、箫、琴、筝、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反复揣摩琵琶、古筝、箫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并将其运用到弹奏实践中,才能表现出乐曲的民族神韵。
【例十六】
如弹奏上下行琶音时要模仿古筝的演奏手法,通过手腕的滚动使重量落于手指上,同时使用踏板延音增加旋律的丰满甜润感。
【例十七】
在弹奏模仿箫的音色的八度音程倚音时,要用手指的肉垫部分作抚摩式触键,力求连贯圆滑、柔美幽咽。
2、演奏中的无形联想
中国钢琴作品往往具有标题性的特点,使得演奏者对乐曲的意境、情绪等方面产生了画面式的联想。这种联想称之为无形联想,它是超乎于具体作品之外的。同有形联想相比,它具有更强的主观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绘画及各民族风俗习惯都有教深的理解,在演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以达到形神俱备的境界。
比如王建中的《梅花三弄》,该曲是古琴曲《梅花三弄》与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相结合的产物。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有着浓烈的中国古代文人气质的作品,它通过对梅花清新高洁、傲霜斗雪的形象刻画,赞美了古代文人的高贵品格。钢琴曲《梅花三弄》以梅花为媒介,将古琴曲曲现代诗词词意巧妙融合起来,通过对梅花的静态与动态的逼真描写,以梅花的傲骨折射出古代文人雅士高洁轩昂的情操,富有高度冼练的美感。《梅花三弄》的演奏应以形象的描写为主,通过细致多变的音色和不同的钢琴织体表现不同的场景和意境。如弹奏徐缓、庄重的序奏时,应强调手臂力量的贯通与手指的主动性,将力量集中于指尖,以刻画严冬的冷峻和凝神静思的沉稳;当清丽、高雅的梅花主题出现后,乐曲各段多次进行了转调,通过不同的调性转换以刻画梅花不同姿容,或娇媚瑰丽,或坚毅乐观,或豁达开朗,或热情奔放。弹奏该段时一定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脑海里要有各种不同的梅花形象,并通过各种弹奏方法,尤其是弹奏过程中不同的的触键方法,以细腻的音色变化和清晰的层次感表现出梅花的不同神韵。演奏时要适当变换手指的触键部位,调整手指距离键面的高度与角度,触键的力度与速度,弹奏均匀整齐,声音清楚干净。乐曲的结束段回到最初的慢速。这里的意境不再是庄重、冷峻,而是优雅、柔美,仿佛严冬过后春回大地。因此在弹奏时要轻柔、安静,作抚摩式触键,以体现深邃、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可见,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必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熟悉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并通过恰当的演奏方法表现出来,做到以韵传神,情景交融。
结 语
本文仅从宏观上,就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演奏及教学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发表了个人浅显的观点。中国的钢琴音乐起步晚、底子薄,这是我们的劣势,但同时也是优势。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而完备的音乐体系,洋为中用,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作为中国近邻的俄罗斯,其钢琴音乐起步同样比西欧要晚,但是通过其国内一大批音乐文化奠基人及民族乐派作曲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很快就形成了影响力巨大的“俄罗斯钢琴乐派”,使具有俄罗斯传统民族特色的新的钢琴音乐体系走向世界,并处于领先的地位。近几十年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是很有成绩的,扩展了钢琴这件西洋乐器的表现力,使它发出了许多带有民族风味的新音响。从创作来看,无论是作品的内容、结构、还是旋律、节奏、和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就演奏而言,演奏者在西洋传统钢琴奏法的基础上结合了某些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这是中国钢琴音乐对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作出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民族性的钢琴作品重量仍然不多,总体的质量也不高,加上出版及媒体传播的滞后,真正能够提供给习琴者选用的作品数量实在有限。
二,作曲家往往是各自为战,未能形成稳定有序的风格类型,整体的音乐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总结。
中国钢琴音乐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让我们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自己本民族的钢琴教学体系,创作出大量具有民族风格的,适合不同程度练习者使用的乐曲,早日迎来中华民族钢琴艺术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