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运动的要求,他们能一连几个小时聚精会神地玩,却不能较长时间地、专心地坐在一个地方听讲。于是我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那么,如何把游戏活动穿插安排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导入——激发学习活动兴趣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我设计了“考老师”的游戏:“只要小朋友报出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老师都能准确、快速地算出来,你们相信吗?”学生们将信将疑。接着,一个个踊跃举手,纷纷“考老师”。结果每次我都能又对又快地报出得数,学生眼中充满了敬佩,这时我抓紧时机:“其实只要小朋友学会了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能和老师一样,算得又对又快,想学吗?”学生异口同声:“想。”这样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二、新授——让学习活动充满阳光
我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上课十多分钟后,发现不少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于是,我就进行猜数游戏,我投影出示了一幅小猴子背土豆的画面。画面的小猴子背着土豆飞快地跑着,它边跑边喊:“妈妈,我背回7个土豆啦!”但是它的袋子破了,它一点儿也没有发现,画面上看见已经掉出了4个土豆。我边讲故事边引导,孩子们一下就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于是我接着出现下面的问题:“小朋友,请你猜一猜,小猴子回到家时,袋子里还能剩几个土豆?”要求填出下面的算式,并说明理由。( )+ ( ) = 7 , 7 -( ) = ( )生1:“袋子里还剩3个土豆。因为掉了4个土豆,4和3组成7,所以算式应写成(3)+(4)=7,7-(4)=(3)。”生2:“还可以填成(4)+(3)=7,7-(3)=(4),因为7个土豆减去袋子里的3个等于掉了的4个。所以袋子里也是剩下3个土豆。” 生3:“不对!不对!因为袋子是破的,小猴子边跑土豆就边掉,等到回到家时,可能土豆已经掉光了,袋子里一个土豆也没有剩下。所以算式应该这样填7+(0)=(7),7-(7)=(0)。”还有些学生说:“还有别的填法。”大家你说你的填法对,我说我的填法对,争先恐后地猜数、填数,生怕老师没有叫到他,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精神不但振奋了,思维也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7”的加减法知识与技能,而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这样的游戏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三、巩固——让学习活动富有价值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利用十指的游戏来帮助记忆口诀。当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十指也可以用来记口诀,既兴奋又吃惊,下课后还不停地做手势、不停地说:“原来这样好玩。”“9的口诀真有意思。”……学生在玩的同时无形中又加强了对口诀的认识和记忆。在巩固这个环节,我还经常设计“送信、小鸟归家、猜数、夺红旗、小猫钓鱼”等游戏。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四、结尾——感受学习活动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上大约有20 分左右的时间思维处于活跃期,而一节课的后半段特别是临近结束时,思维则反映较慢,甚至进入了“休眠期”。如果这时设计一个小游戏,往往可以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倍的认识”课尾时,我设计了“开动脑筋离开教室”。师生总结全课后,我表扬本节课最突出的三个同学,让他们手拉着手走出了教室。然后提问:“其余小朋友离开教室时,请动脑筋想一想,几个人一起走才能让老师一眼看出剩下的人数是刚才出去同学的几倍?”(下课铃响了,小朋友们纷纷三人一组手拉着手快乐地离开了教室。)我利用无声的游戏,取代了常用的语言结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在游戏中深化了对倍的认识。
五、延伸——课余生活很精彩
在一年级教学1—10数字字形时,我编成拍手歌让学生唱:“1像小棒长又长,2像鸭子嘎嘎叫,3是耳朵仔细听,4是红旗迎风飘,5像圆钩要钩圆……”还教学生课间一边跳牛皮筋一边唱,让学生在朗朗的“皮筋歌”中自然地进行识记,形象地记住数字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另外,我还设计了“同桌对口令”“巧剪趣拼”“扑克牌算乘积”“摘桃子比赛”等游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总之,通过我平时实践证明:小小的数学游戏,只要运用得当,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取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