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湘黔
长期以来,很多小学数学老师认为:“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就不能使学生把知识掌握牢固”,因而,他们在教学时往往重书面练习,轻实践能力,重封闭性练习,缺少开放性练习,重解题技能训练,轻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数学课堂练习要注重实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
一、注重人文性,数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让它的人文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如,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量贩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并据此评出“最佳营业员”和“最佳顾客”。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又加强了他们对我国货币的认识。
二、突出层次性,旨在螺旋上升
有层次的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学生理解起来的难易程度,把包含在知识内的复杂和隐蔽的规律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如,在教学三年级“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设计了一组有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次是基本题,与教材中的例题相仿。简便计算下列各题:15+264+25,36+25+64+25。第二层次是变式题,与教材中的例题相比稍有变化。简便计算下列各题:92+38+62+8,(125+64)+(75+136)。第三层次是综合题,新知适当结合旧知。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96+49)+157,(92+58)+(45+108),(68+76)+32+24。第四层次是发展题,供学有余力者用。计算:2+3-4+5-6+7-8+9-10+11-12+13-14+15。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为,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三、关注应用性,培养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中应尽量减少机械单调的练习,多开展学生参与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具体感知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②用16个(或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沿着一个长方形的长,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着宽,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出示一组长、宽各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练习设计开放化和个性化,努力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主要指不严格的非逻辑思维,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是由一到多的思维。它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一个已知事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学生在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能形成丰富的联想,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从新的方向去观察分析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如,在学习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新知识后,我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请你为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个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写一道应用题。其中有一个小组出了一道非常完美的应用题:明明和刚刚在一条直道上进行竞走比赛,开始时明明在前,刚刚在后,他们相距30米。刚刚每秒走4米,明明每秒走3米,求刚刚追上明明时他们俩各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总之,具有实效的课堂练习应以教材为主阵地,以生活为主战场,以思维为主线,要有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让这些练习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