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布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4-29 02:25李永李莉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

李永 李莉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肌内效贴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成肌内效贴+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4w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及疼痛度(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估,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FA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P<0.01)。结论 肌内效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缓解肿胀,提高患者综合功能,可以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应用于临床,但其更优化的贴扎方式有待后续研究。

【关键词】 肌内效贴;脑卒中;肩手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1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02-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6月康复病房确诊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2-80岁,脑出血25例,脑梗塞35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一组为肌内效贴+常规治疗组(治疗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如表1,表中数据经统计学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肩手综合征I期评定标准[2],并排除其疼痛是由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引起。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可以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好;③无认知障碍、失语症。

1.3 治療方法 治疗组患者的肌内效贴布+常规治疗方法,贴扎方法[3]:①在手指肿胀显处首先采用爪形贴布,手掌背屈位,贴扎起端从前臂无肿胀处,于手背部的淋巴走形,止于手指间隙。注意:不在贴布上施加任何拉力或仅施10%以下的拉力发出;腕部可加以I形贴布固定,限制腕部的过伸过屈;②肩部疼痛明显处采用肌内效布X形痛点贴扎;如果患者同时伴有肩关节半脱位应在②的基础上采用三角肌肌肉促进的Ⅰ形贴扎方法或者Y形贴扎方法(即“锚”靠近肌肉起点端,“尾”靠近肌肉止点端),同时采用I形贴扎方法固定肱骨头,防止肱骨头的前移。以上贴扎1次/1天,单次贴扎维持24h-48h,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①注意良肢位的摆放,避免过度牵拉关节,卧位:仰卧位时,患侧上肢外展、外旋,避免上肢受压;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掌心向上,腕关节轻度背伸;健侧卧位时,胸前放个软枕,患侧上肢放在上面。注意垫起手腕部,保持腕关节背伸;②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法:用直径约1-2mm的线从手指远端向近端快速、有力地缠绕每一个手指至指根部。每个手指都缠绕后,最后缠手掌,缠到腕关节为止,再从远端一一解开绳子,每天反复进行;③冰水浸泡法:冰与水按2∶1混合,同健手(或医生的手)共同浸入混合水中,并使整个手掌浸在水中,时间以健手能耐受为度,反复3-5次,每天做2-3次,两次浸泡之间有短暂的间隔。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治疗师完成,且不应用止痛类药物。

1.4 评定方法 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上肢疼痛进行评估,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化Fugl-Meyer(FMA)法。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成果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 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VAS、FA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P<0.01),见表2。

3 讨 论

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又称为放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多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出现,发生率10%-30%,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肩疼痛,感觉异常,血管运动障碍,患手水肿和营养障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4]。但它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肌内效贴基本起效机制可能是:[5]按淋巴引流方向贴扎的多爪形且不施加任何拉力的肌内贴布,其持续的自然回缩力及形状特性,类似于治疗师双手在患处进行轻柔的淋巴按摩方法,而肌内效贴在有效贴扎时间内又可持续作用,仿如“把治疗师的手带回家”,其特有的类似皮肤的材质,能适度增加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从而促进深层淋巴及血液循环。X,有效达到止痛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痛点提高贴布。多爪形、X形贴布两者配合使用均可减少导致疼痛的刺激物质的堆积。这样肌内效贴就可以起到缓解肿胀、疼痛,同时还可以促进肌肉的收缩,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提高肢体功能,在康复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断探索,以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康复手段用于患者的治疗。肌内效贴为康复临床打开了更广阔的治疗窗口,而针对专项疾病贴扎方式的优化选择也因本次初步试验的规模与病种选择所限,有待后续更深入的研究[5]。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

[3] 郑悦承.软组织贴扎技术[M].中国台湾:合记图书出版社,2007:18-22.

[4] 宫崎东洋.放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J].日本医学介绍,2001,22:436-437.

[5] 余波,冯能,祁奇,等.肌内效贴短期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的疗效研究[J].

猜你喜欢
肩手综合征脑卒中
探讨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早期持续康复护理的效果
中草药熏洗加马氏温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0例临床观察
针灸配合康复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