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分析

2013-04-29 02:25张维良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关系研究脑梗塞

张维良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200例脑梗塞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测定,观察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结果 200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其中斑块形成为85%,出现斑块最为常见的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同时发现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高血压的患者其粥样斑块程度越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梗塞的重要因素,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塞;关系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84-01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1]。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时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小血管堵塞症状较轻或者无症状,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短的,会出现一过性的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或者无力[2]。本文主要研究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的关系,现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2年月,我院共收治脑梗塞患者200例,200例患者经颅脑CT以及MRI确诊,诊断的标准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修订的标准;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糖尿病患者40例,高血脂患者60例,高血压患者40例,高血脂合并高血糖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200例,均为我院查体中心筛查出来的健康老年患者,年龄在55-85岁,平均年龄75岁,无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肝肾等疾病。

1.2 方法

1.2.1 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由锁骨上窝颈动脉起始处沿血管上行,依次探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分叉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管内血流状态,观察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管径以及斑块的形态、大小、分布。

1.2.2 评价斑块的标准 以斑块帽至血管基底部的距离作为诊断标准,小于1mm为阴性,大于1mm小于1.2mm为内膜增厚,大于1.2mm为斑块形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以t进行检验。

2 结 果

2.1 20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170例,占85%,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40例,占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00例患者中,脑梗塞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出现斑块30例,合并高血脂患者60例,出现斑块50例,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出现斑块30例,高血脂合并高血糖患者60例,全部出现粥样斑块形成;对照组患者200例,出现斑块患者40例,无斑块患者160例。并且发现,粥样斑块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增高。

2.3 粥样斑块形成的部位 研究发现左侧CCA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例,右侧20例,双侧5例;BCA出现动脉粥样斑块左侧55例,右侧45例,双侧15例;ICA出现动脉粥样斑块左侧5例,右侧5例。由此可见,脑梗塞组斑块最易形成的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处,与其它部位存在统计学差异。

2.4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关系 研究发现,经测量,粥样斑块形成的脑梗塞组,其血压、血脂以及血糖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3.1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其中吸烟与高血糖对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其发生机理是吸烟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厚,并且可增加血液黏稠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有研究发现戒烟数年后脑卒中的危险性才会下降,因此,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善不容忽视,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之一[3]。

3.2 采用超声诊断仪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比的厚度,可以精确到0.1mm,为颈动脉硬化斑块及狭窄的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发现,脑梗塞患者粥样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8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0%。国内学者研究发现[4],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68.2%;文献报道,对照组斑块的检出率为15%-35%,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较重;同时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好伐部位为BCA、CCA、ICA。国内张成果[5]报道1500例脑梗塞患者中国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最多见,80%,1200例。主要是因为颈动脉分叉处受血流动力学变化,容易造成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是脑血管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可推迟脑血管病的发生。无创性超声技术对动脉检测的准确性高达95%。作者认为,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检查干扰小,易于观察、易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关键是斑块性质的识别,从而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为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微小变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宝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26(5):498.

[2] 易兴阳,潘光强,余昌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35(2):68.

[3]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9):27-29.

[4] 李金贤.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相关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7,19(3):354-356.

[5] 张成果.应重视脑卒中的综合预防[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0(5):257-258.

猜你喜欢
关系研究脑梗塞
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研究
浅谈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关系研究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关于脑梗塞患者护理浅析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舒适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