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现在看到“中储”二字,都不免有些心神不安。5月31日,中储粮在黑龙江烧了囤粮;7月1日,中储棉又在山西烧了棉库。
“中国储备”,人们平时都关注不到它身上来。很久以前,“备战备荒为人民”是个口号,人人得知。这几十年久不听闻,国家储备就不在普通人视野之内了。
记得的,只有2007年上半年肉价大涨。有消息说要投放“战略储备肉”,大家才知道国家储备已健全到肉都早已备下。不过,又有消息说,尚无需动用“战略储备肉”。那段时间,肉价并未平抑下来,不知是“战略储备肉”未曾投放,还是投放了效果不明显。不管怎样,那是国家储备很久以来首次在公众面前露面。
“中国储备”再次露面的时候,就到了中储粮大火。这次大火发得蹊跷,大火时间就在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储粮几天之后,让不少人联想到古代纵火烧仓以掩盖亏空的故事。起火的原因先说是“也许是一种意外吧,昨天风太大,风太大了”,后来调查是配电箱短路。火灾损失,则一天三变,先说上亿元,接着说八千万元,最后说只有三百万元。这场大火的最后新闻是,九人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移送公安机关。此后再无下文。
此次中储棉山西大火,事故原因归结为雷电天气。这有些类似于黑龙江粮库第一时间拿风作自我解释。至于损失,现在称烧掉了两万四千六百吨。以现有行情每吨两万元左右计算,损失已将近五亿元。
黑龙江大火后,人们翻出中储粮近年被通报的多项问题,如携款潜逃、造假迎检、问题收购等等。中储粮自身则只强化消防。黑龙江火灾粮库的消防设备是八只沥青桶,形同儿戏的防火,还在称“严防死守”,不啻于宣称防火靠“精神胜利法”。
中储棉与中储粮,不同的央企,但很类似。中储粮发了大火,中储棉是不是也要发一回火,才算两者势均力敌呢?中储粮大火,该企业内说要吸取教训;中储棉是否也会引以为鉴?据中储棉网站报道,山西大火前一周,中储棉才刚刚启动安全大检查。中储粮火灾,反映到中储棉需要二十多天,而且启动安全检查,没能阻止比中储粮更大的火灾,大概是启动了的检查还在路上。
但有一项工作,中储棉做得比中储粮“到位”。中储粮大火,发生后就有了报道。中储棉的大火,却是在发生两天后才被报道出来。这算是别开生面地吸取教训吧,消息越少,关注越小,控制了消息就控制了舆情。人们都不明就里,只看到他们在“严肃处理”,这就“牢牢掌握主动权”了。而且,报道有火灾的同时,还告诉你“六座棉库危情得到排除”、各种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当地群众情绪稳定”,这都是在展示功劳簿。
火险并不是新情况,估计从人类学会用火以来,就明白有火险。库房要特别注意防火,也当是自古就有的认识。防短路、防雷击,对于“国家储备”来说,都不是什么难题,也难说有什么负担,但几万吨的粮库用几只沥青桶做消防设备,装个配电箱还会短路,几万吨的棉库没有有效的避雷设施,这简直就是向火灾发出邀请,不起火都对不起“国家储备”的消防水平。
实话说,我既难以相信“国家储备”如此低能的消防水平,无法相信其起火原因的解释,也不便低估“国家储备”的儿戏水平。大火都会有说法,“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效果基本如此。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标注着“国家”字样的储备库,可以劣质到何种地步,就像国家级的博物院,备着保安、摄像头、狼犬和二十四小时戒备,却会被小偷轻易得手,而且写个简单的锦旗都免不了错字。
这都是些很奇怪的事情。人们觉得其间有蹊跷和阴谋,很正常。如果真是如此,好歹还可以说事情原本不是很糟糕,毕竟再好的守备,如何经得起有意破坏?但结论是没有蹊跷,一切都是自然的,原本国家储备库就是守着火堆扇扇子的防火水平、国家级博物院就是枕戈待旦防不了小偷,这就令人更能了解恢弘架势下的真实质料,知道庄严牌头已滥成银样镴枪头,情绪顿时“稳定”或者说冷静了许多。
【原载2013年7月6日《南
方都市报·个论》】
插图/应付检查/杜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