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城市规划

2013-04-29 00:44骆新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皇家规划特征

骆新

冯骥才说:巴黎的历史保护得这么好,要感谢三个作家。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第二个是《卡门》的作者梅里美,他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马尔乐夫,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都要很详细地登记。这种对传统的保护意识,使法国成为文化上的超级大国。而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一个城市的景观和特征,是由房地产商说了算,还是随着长官的意志而决定?

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些生活在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人,面对着日益长高的城市和各种华丽的大楼,究竟是应该感到自豪呢,还是自卑?

“自豪”是正常的,比如前几年,“出国旅游”的人回国之后,总愿意拿着各种照片四处炫耀:“您看看人家的城市,多发达啊!多现代啊!”但这几年说这话的人少了,就是因为大家发现,出国旅游,其实跟在家门口转悠也差不了多少。我们的高楼大厦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的逊色,甚至连楼名也都跟国外的差不多——什么雅典、罗马、柏林……还有被用滥的“曼哈顿”和“香榭丽舍”,到处都有“皇家”身影,关键是这些“皇冠”也都是外国的—— 什么“拿破仑皇家别墅”、“伊丽莎白皇家小区”、“威廉皇家公寓”、“维多利亚皇家广场”……反正您能想到的外国名字,差不多都给用尽了!不过那得是有欧陆风韵、豪门情怀的,至于伊拉克、尼加拉瓜、埃塞俄比亚之类的,我倒还真没见着。

美国《华盛顿邮报》登出文章——《中国后院的西方情趣》。这标题起得有点暧昧:文章描述,有位女士,每天在哥特式教堂传出的钟声中苏醒,吃着炸鱼和薯条,再走过丘吉尔、莎士比亚等人的铜像,接受身穿英国女王卫兵红色制服的警卫对她的行礼。别以为她是生活在泰晤士河畔的小镇,实际上,她的这个家就在上海郊区。而这种风格的楼盘住宅,目前正大有蔓延整个神州之势。比如南京有巴厘岛和意大利风格的别墅,杭州有威尼斯和苏黎世风情的住宅,而北京则一定得仿造出曼哈顿味儿的CBD。

很久以前,林语堂曾说过一句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林语堂是“中西合璧”式的人物,也许只有他才能体味这其中的奥妙。现在,中国人至少在“房子”这一条上,离他梦寐以求的生活不远了。只不过,这跟历史传统和精神境界无关。越是热衷于追逐西化,并因此而炫耀不停的人,其实,越是对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所谓的“暴发户心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自打“房地产”被抬高为所谓“支柱产业”之后,大规模抹去城市历史的肌理、简单地复制出一幢幢西方风格的房子,就是大量房地产商们最热衷干的事儿!一个城市的景观和特征,究竟是由谁说了算呢?现在,肯定是由房地产商们说了算。而这些不断抄袭、克隆出来的西方商业建筑,在被我们欢呼雀跃的同时,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低劣的模仿,人家倒替我们担忧了:东方的感性、情绪、自由与天人合一,正在被这些“无文化根基”的复制品扫荡殆尽!

而按照冯骥才先生的话说:我们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没有考虑过城市的文化特征。最多也就保留一点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城市的规划完全随着长官意志而决定,几个人就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形态!中国是个“文化大国”,但在考察官员的政绩时,却没有“文化政绩”,这是很大的遗憾。

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在于它的民居。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中国现在六百多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我们中国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

【原载2013年7月(上)《文苑》】

插图/中国在哪里?/郭立春

猜你喜欢
皇家规划特征
谁说皇家无真情
皇家游泳池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抓住特征巧观察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加拿大皇家空军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