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及其新模式探索

2013-04-29 23:47伍宝儿等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异化子女问卷

伍宝儿等

摘要:通过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有许多家庭正面临着这样的危机: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更加注意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往往忽略了用良好的家庭环境、以自身为榜样去造就他们美好的心灵。这些现状正严重的危害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异化。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三足鼎立”的新模式探索,希望能缓解这种情况。

关键词:家庭教育异化意义新模式探索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家庭教育继承了传统家庭教育的优秀理念,但是,又不能跳出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束缚。还受到了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等各种影响,家庭教育的某些方面被异化,家庭教育中的某些方式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首先,当前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跟孩子的沟通时间变少,甚至忽略了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参与,不了解孩子性格以及内心世界,没有做到在教育上参与孩子的成长,造成孩子性格或者人格方面的缺陷。其次,由于所处的环境节奏快,家长心理上大多是脆弱的,导致家长容易心态失衡。对于孩子,总是忽视孩子的优点,而放大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失偏颇,采用的是打骂方式,而不是心平气和的静坐而谈,造成孩子成长上的心理阴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再者,有的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易造成孩子的道德缺陷。另外,有些家长只追求孩子成绩好,别的都不用管。所以,出现了学习中的天才,生活中的无知者的情况。把孩子太过于保护起来了,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当做是发泄的工具,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没有问过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有的家长也经常把自己孩子当成是炫耀的资本,让自己长面子,而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都是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全社会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着不足,必须要认清并且探寻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改变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提出的新模式:知识教育,人格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模式,能较为全面合理的改善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与缺陷。更有助于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让孩子的路越走越宽。

二、项目研究概况

项目确立后,小组成员首先召开项目组会议,检索和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当前教育异化现象为重心,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之后确立研究对象以及基本研究方法,根据研究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本项目以主要以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弊端,家庭教育实施对象(家长)与被实施对象(子女)两方面为研究对象。

项目小组采取了理论研究、传统现代教育理念对比、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对现代家庭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并对新模式进行探索。项目采用以发放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别访谈,召开小组讨论会等形式对项目涉及的实证问题进行直接的调查与研究,调查问卷针对家庭教育实施对象与被实施对象的差异,分别设计家长卷和子女卷的调查问卷。问卷分别设计20个问题(包括18个选择题及2个主观问答题),内容主要设计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教育方式两大模块。

本项目于2012年9月开始着手研究,于10月9日至24日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当场发放回收和网络发放回收两种方式,分别涉及家长年龄段25~56岁,子女年龄段10~25岁,其中家长以35~44岁的中年居多,子女以21~25岁占绝大多数。问卷共发放500份,家长卷100份,子女卷4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60份,其中无效问卷多为选择题多选、漏选,主观问答题漏填为主。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采用总体描述和性别、年龄段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家庭教育现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方面进行全面描述、对比分析,尽力消除各种主观因素的不适当影响。做到全面、客观、真實地反映现状,力求原因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对新模式探索的可行性。从调查结果得知绝大部分家长并不认同“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这一观点,同时也普遍认同人格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家长对子女教育总体混合型占很大比例,其次是民主型,可见家长关爱这孩子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类型往往不是单一而是多样化的。而学习成绩无疑也是家长和孩子最关注的要点,这便造成了在现在教育体制的规约下家长与子女的心理期望与社会现状出现了反差,教育主体处于被动和无奈的地位。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还同时采用了个别访谈的形式。在问卷分析后小组成员还以召开讨论会的形式对调查涉及的问题进行具体讨论。本次调查受到了家长们和孩子们的积极合作与支持,每个受访者几乎都耐心而配合地完成了问卷填写和访问工作,这深深的鼓励了小组每一个成员。最后我们结合前期理论研究和相关书籍,针对数据结果进行多角度分析及深入探讨从“均衡教育”的角度为家庭教育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三、 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现状

从古至今,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因此,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仍保留则部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1)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宣扬中国传统社会一整套成熟而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时代不断转变,以“孝、和、诚、俭、勤”为根本内容的道德标准却从未发生变化,儒学思想至今影响着现代家庭教育。家长仍然注重对子女人格的培养,以育德为目标,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重视道德观念灌输,重视做人教育。(2)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人格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3)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因此在社会教育方面首先以维护家庭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因此,家长们要求子女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成家立业的事业心以及光耀门楣的荣誉感。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仍然采用这样的标准来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学。(4)中国传统的知识教育重在师长的讲授以及学生的积极求学态度,重在言传身教,自身领悟提升。因此在教育意识方面家长子女的都非常主动。现代教育中子女知识的获得仍依靠家长、老师的教导以及自身修为。

现代的家庭教育则侧重于功利化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过于重内,家长教育意识强,子女大多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当然,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并得全是精华,其中也有落后守旧,需要革新的不足之处。①传统的知识重在灌输书本知识,要求学生专注于书本,缺乏变通性,过于呆板教学,僵化思想;②入仕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做官是成才的唯一出路,子女前途不能自主;③光宗耀祖理念太强,孩子成长压力大。

现代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异化现象:①重智商、轻情商、轻德商;②重身体健康,轻心理指导;③重物质给予、轻精神需求;④功利主义强,希望期望高,方法措施少;⑤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混为一谈。

四、新模式的探索和分析

我们主张人格教育、知识教育、社会教育应从线性发展的模式调整为三足鼎立模式,更有利于孩子健全的成长。我们在肯定人格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不忽视社会教育和知识教育的作用,三者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所形成的共同作用,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全的成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中,人格教育是知识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知识教育是人格教育和社会教育进一步升华的途径,而社会教育,则是为人格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运用提供了现实平台。三者的和谐而系统的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避免现代教育的缺失,促进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青少年的德智健康而愈加完善的发展。

我们所提出的是一个关乎到全社会以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的探究,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代教育虽已与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大不相同,但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比如:仍带有极重的功利化教育性质,重在培养孩子知识层面,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养成和社会教育;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愿望,把孩子自由成长的本性框架于应试教育中,敦促孩子在这样一种死板的教育环境中去竞争一层又高一层的高学历等等。

均衡发展在教育领域中总是较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程度整体均发展而言的,而我们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是在面对当前遗留有传统教育硬伤的现代教育现状,提出将人格教育,知识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三足鼎立”的均衡发展教育模式,三者均衡发展。即对现代教育的人性异化,需要去总体化。

教育改善什么样的人性、怎样人性化、人性化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都需要在教育生成性活动中解决,这是我们调查中也要解决的问题,教育人性化活动不仅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意向或趋势,还是劳动、行动和互动的综合性实践;教育的人性化活动也是一门艺术,它超越与升华生活本身,克服人性各方面不可通约的异质性,开发出人性中尚未开发的潜能。表达出人性中崭新的层面,追求多向度的、健全的、自由的“总体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 不但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其中心理健康在人格教育、社会教育、知识教育中都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影响着孩子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也直接影响着孩子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它更好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人格教育、社会教育、知识教育三方面全面的将良好心态展示给孩子,引导孩子养成积极向上的、具有抗挫折能力的健康心态,从而达到人性化教育的效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 人的成功仅有智商(IQ ) 是不够的,它还与人智商以外的许多因素息息相关, 现代心理学掀起一阵研究“情商”(EQ) 热, 这个概念是1990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迈耶(J·ua yer) 提出来的。EQ 即情感智力。简单的说来, 它是一种性格素质, 包括了抑制冲动, 延迟满足的克制力, 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如何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感受别人的心态; 还包括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何培养自动自发的心灵动力等。“情商”是针对“智商”的概念提出的, 如果智商分数更多地是被用来测定一个人的学业成就,那么情商分数则被认为是用于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东西。而在中国的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的逐利教育心理也来越强,太过功利化的引导教育则会造成重智商、轻情商的局面。其实情知德三者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所谓教育的异化, 就是指教育走向人性的发动; 教育在完成人性构成的同时也使人性走向片面性”。

“教育到底是什么? 把学校教育的东西全部忘掉, 而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这是小原国芳批判日本教育时引用埃默森的话, 这话也同样适用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类似这样对现行教育的批判之声振聋发聩。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完善为目的, 它不仅要关注人的生存需要, 同时要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因为能使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 不仅是生命的一个新的阶段, 而是新的本质:“精神”。

在这个重物轻人的社会里, 教育便难逃异化的命运。人们把教育看做牟利的工具, 在国家眼里, 教育是国际竞争的工具、经济发展的工具; 在个人眼里, 教育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工具。因此,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染上强烈的功利色彩, 教育的一些非功利性价值被忽视了。可以說, 教育的异化根源于人自身的物化, 教育的问题仅靠教育自身是难以解决的。把人从物化的状态下解救出来, 这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前提与根本。不然, 教育的改革只能是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我国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展缓慢, 根源也就在此。人首先要在思维上给自己重新定位,如康德所说的那样:“人,总之一切理性动物,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的,并不是仅仅作为手段给某个意志使用的。我们必须在一切行动中不管这种行动是对自己的,还是对其他理性动物的,永远把他当做目的看待”。只有确立了这种理念,人才能真正成为大写的“人”,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教育。只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育的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林.教育的异化与教育的美化[J].云梦学刊(社科版),1998,(3).

[2] [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76,351.

[3]杨适.中西人论及其比较[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175.

本论文是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及其新模式探索》(X201213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异化子女问卷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