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婉约词中的“愁情”

2013-04-29 00:44周祥
西江月·中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愁情笑语悲秋

周祥

【摘 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坎坷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为世人所传诵的名篇佳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抒发一种悲愁,“愁情”是清照词作的主要内容,是她在作品中所抒发的主体情绪。本文从惜春悲秋、离愁别绪、思乡忧国、悲叹人事沧桑等四個方面来分析婉约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生于豪门望族,长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了她出色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加之多愁善感的性格,坎坷的人生际遇,使她如同一朵傲霜独立的梅花,在宋代的词坛上妖娆绽放,旖旎飘香,成为婉约派的宗主。沈谦《填词杂说》中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生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之中,她本应度过美满的一生,而纵观其作品,绝大部分却是在抒发“哀怨”与“愁苦”。“愁情”是她在作品中的情绪主线。就其“愁”这一点来说,本文试从惜春悲秋、离愁别绪、思乡忧国、悲叹人事沧桑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易安婉约词中的“愁情”。

一、惜春悲秋之愁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心驰神往。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更有着“眼波才动被人猜”的顽皮。待字闺中的李清照在词作中抒发了少女莫名的惆怅,细腻敏感。读其晚期词作《声声慢》,这位迟暮美女愁情满腹,在瑟瑟的秋风落叶中欲盖弥彰。

“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凄凄”,作者以冷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寂。迭字连用,把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神态刻画地栩栩如生,自然流畅,毫无雕琢感。清秋时分,看到“满地黄花堆积”,想到“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悲意上心头。作者自比黄花,以花的命运暗示人的苦境,给人一种悲怆的美感。生如夏花之绚烂的最美时刻已经悄然离去,诗人迟暮之感伤使读者黯然神伤,丝丝凉意,点点冰雨更增悲意愁情。在这一类词中,词人惜春悲秋之愁,即是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和无奈,作者将对时光不再的“愁情”寄於词中。词人那种叹息时间流逝的悲愁之美,值得我们好好地进行审美玩味,而那种惜时如金的时间观念又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二、离愁别绪之愁

李清照18岁嫁给了赵明诚,曾有过幸福的婚姻生活。“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2]这是记录的两人婚后一起采购的甜蜜。离别对情思细腻的李清照而言,更是被无限放大,相思之苦难耐,词人便只能将思念诉诸笔端。这首《一剪梅》,就写尽了李清照因离别相思而生的凄楚情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据元人伊世珍《琅记》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①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3]上阕的秋景,隐约透露着作者苦闷的心情。“红藕香残玉簟秋”,简明扼要地点明了时间、环境,可谓字字珠玑。“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词人期盼丈夫归来的凄怆情绪隐约可见。下阕,借用飘零的落花,潺潺的水流来烘托自己伤怀念远的心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夫妻二人分居两处,但共同的离愁把两颗心紧紧连接在一起。“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皆言春残景象,暗喻青春容易逝去,使得天各一方的情人为之同愁共怨。最后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情愁推上了最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有一唱三叹之慨。

三、思乡忧国之愁

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从此踏上了逃亡之路。1129年,赵明诚因疾不幸于金陵去逝。国破、家亡、夫丧,李清照以孤舟嫠妇的身份飘泊在江南客地。在她后期的词作中只消举出两句,就可概括其凄苦情怀,一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二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从前期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到后期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词始终以其凄清孤寂的女性情怀散放着摇人心旌的艺术魅力。[5]

首先看这首“国破家亡的悲歌”——《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

《声声慢》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位妇人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孤寂、凄楚的心绪。后代评论家十分欣赏他这种使用迭字的手法,如长虹一贯而下,千古绝决。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用这句诗来形容李清照后期生活的风雨漂泊再恰当不过。这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雨水滴滴答答敲打着“阴满中庭”的芭蕉叶,更是敲打在她那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心上。

几首思乡忧国之作,用语平淡无奇,用意却精深无比。《文心雕龙·隐秀》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6]又云: “隐者以复意为工”。[6] 品味易安的词轻淡饶味, 余韵袅袅, 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 回味无穷。

四、悲叹人事沧桑之愁

清照晚期漂泊无依,满腔百般愁绪,这便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本质情感。“人世沧桑、世事无常、光阴易逝”,这些似是词人毫不经意但又深深地蕴涵在平易的描写中。看这首词人晚期逢元宵佳节时,伤今追昔,吟出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1]

在这篇作品的上片,作者连用三个问句表现了她孤苦无依的愁苦,令人动容。

一问“人在何处”:这一问令人随之变得迷茫,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词人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这是词人心情受重伤的具体表现。

二问“春意知几许”:“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初春美好,词人却是“春意知几许”的冰冷,饱经沧桑后,心境悲苦,哪来伤春惜春的情致?

三问“次第岂无风雨”:不难体会词人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盘托出了。

最后用“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是在婉转的告诉人们:词人再无笑语,再无笑语的心情了。“听人笑语”,本是为排解愁苦,但恐怕因为无心“笑语”而倍增痛苦。

国破、家亡、夫死,李清照的词作中充满了浓浓的悲叹人事沧桑之愁,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词最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7] “景色依旧在,几度见旧人”的愁苦心境令人为之扼腕。

《漱玉词》中的词如精金粹玉,几乎“无一首不工”(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而又能争奇斗艳、创意出奇,让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读出的信息,可以梳理出她的生活轨迹,有少女时代的纯真、淡淡的惜春悲秋之忧愁,有出嫁后深处闺中的离愁别绪,有丧夫后的凄凉悲伤,有对国破家亡的哀伤与绝望,更有对人事沧桑、世事难料的无奈和忧虑。正是这些坎坷的遭遇,才造就了女词人不仅关注个人的生活,更关注国家的命运的创作风格,使之得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注释:

① 据考证,元人伊世珍《琅嬛记》是伪书,不可信.

【参考文献】

[1]李清照著,吴惠娟导读,郭时羽注.李清照诗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赵明诚.金石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王国维.人间词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

[4]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21.

[5]晏义玲.论李清照婚后词作的悲愁美[J].韶关学院学报,2010(02).

[6]刘勰.文心雕龙[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85.

[7]黎文丽.浅析宋词的“愁”境[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猜你喜欢
愁情笑语悲秋
乡愁
董长贵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雾中行
悲雨说
悲雨说
你的笑语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愁情
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