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装进兜里

2013-04-29 00:44
中国财富 2013年8期
关键词:政社见闻大学校长

借社会建设东风,“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改革”……大有成为政策高频词的趋势。不过,当我们谈论“社会”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这算得上一个“1+1=?”难倒数学家的问题。

先呈上两段见闻,表明这个问题不是吹毛求疵,无事生非。有一回,我参加一个主要由企业家组成的公益交流活动,当时刚发生一起舆论风波,大意是媒体质疑某企业主发起的公益活动涉嫌有诈。事情原委虽然山重水复,但企业家的抱怨我听明白了,就是“我自己掏钱做公益,怎么做、做什么、做多少,难道不是我说了算,还要接受别人说三道四?”这是其一。

还有一回,我旁听几位大学负责人,谈论各自学校的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谁家钱多,谁家钱少,谁的工作得力。到后来我也听明白了,就是哪家校友会的工作到位,哪家基金会就钱多,大学建设的资金就多。甚至一次性从基金会划走几千万,谁也没把基金会当外人。

企业家也好,大学校长也好,我认为都是精英。但这两则见闻,让我感到“社会”在内地确实沦丧久矣,使得我们谈论“社会”的时候,其实不得要旨。

当企业家组成公益组织行善时,尽管是企业家自己掏钱,但当这笔钱从个人账户进入公益账户,资金的属性就已经发生更改,成为了需要公开监管的社会资源。而当大学校长们从高校基金会的账户里直接拿走资金,也就相当于越过监管流程,鲁莽地取走了源自社会的资源为我所用。这种惊心的偷换,只有正常的政社、企社关系才能将其显影。

在我们这里,“社会”是被公权力没收以后再发还的过程。可是,当执政党提出政社分开的时候,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还有一种惯性,希望能把“社会”装进自己的兜里揣着走。

“社会”当然是不可能被装进任何人的兜里的。官员不行,企业家不行,大学校长也不行。主观如此,客观亦然。因为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共空间,它流动着资源、信息和价值,除了透明的规则、开放的体系、平等的参与,谁也不能永久地私吞、垄断和侵占它。

公益慈善的健康发展,社会组织的正常发育,就是把“社会”从部分人的兜里解放出来的过程。我们可以学会放下“社会”,从此不再痴人偷天。

猜你喜欢
政社见闻大学校长
“政社”关系下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倡导联盟视角
骑鹅见闻
西游见闻
假期见闻
政社合作:社会企业参与戒毒人员社会融入研究*——以昆明市Q社会企业为个案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政府视角下的政社合作与社会组织发展
政社分开的逻辑及其困境
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